「安倍時代10年」之後,日本政治何去何從?
2022/07/22
丸谷浩史: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重新擔任自民黨總裁的10年裏,日本政治可以稱之為「安倍時代」。
許可權集中於黨魁的日本眾議院小選舉區制和首相官邸主導制——這是日本平成時代和1990年代政治改革的核心,安倍引領這兩套制度逐漸走向完善。
據説,七國集團(G7)首腦會議上最熱烈的共同話題是選舉和議會對策。民主主義國家的領導人都很擔心選舉,為了通過法案,在議會對策上煞費苦心。
![]() |
安倍一貫主張「如果不能在選舉中取勝、保持內政穩定,就無法實現首腦外交」。美國前總統川普委託安倍與伊朗斡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詢問川普和安倍誰的高爾夫打得更好。安倍之所以能夠與中美首腦進行這樣的對話,是因為在國政選舉中取得了6連勝,在日本國內沒有給在野黨和政敵留下可乘之機。
利用平成時代改革和90年代改革的奇才
安倍還是日本平成及90年代政治改革的奇才。他初次當選議員的1993年是中選舉區制度下的最後一次選舉,在建黨以來首次甘於下野的自民黨內,安倍強烈反對小選舉區制。正因為如此,他對該制度的可怕之處和掌握政權後的好處才會瞭如指掌。在削弱派系實力的這一制度下,安倍兩次均未依靠派系力量,而是通過強調保守的主張和個性,贏得了自民黨總裁選舉。
以短期執政告終的第1屆安倍政權過於強調「擺脫戰後政體」等理想主義,在首相官邸主導的人事安排上遭遇挫折。第2屆安倍政權以此為教訓,謀求全面貫徹現實主義(Realism)和首相官邸主導制。
政策方面,安倍並未在擅長的安保上大做文章,而是在經濟上推行了「安倍經濟學」,並貫徹實施了首相官邸主導的人事調整。先後起用石破茂、谷垣禎一、二階俊博擔任自民黨的幹事長要職,3每人平均不屬於大派系,擔任內閣核心成員7年零8個月的官房長官菅義偉則不屬於任何派系。在中選舉區制度時代派系鼎盛的自民黨單獨執政時期,這樣的人事調整不可能實現,這也是安倍有效利用90年代改革的佐證。
安倍通過巧妙的人事調整,使自民黨內部團結一致,然後又接連出台了自由主義色彩濃厚、意在分裂在野黨的政策,包括勞動方式改革、「官制漲薪」、接納更多外國勞動者等。在防止在野黨(非自民黨勢力)團結起來的情況下,將「執政黨能夠獲勝時實施解散」作為鐵的法則。
不顧個人好惡而追求務實
安倍的外交也重視務實。美國前總統川普上任前,安倍飛去紐約的川普大樓是為了牽制中國。安倍向川普展示了中國潛水航母的能力之後,説道「這不是針對日本,而是針對美國第7艦隊」。關於在日俄北方領土問題上已轉向事實上歸還兩島,安倍也給出了「議會批准的文件只有1956年的《日蘇共同宣言》」的理由,目的是不讓俄羅斯倒向中國。
關於安倍煞費苦心與川普培養私人感情,他也曾透露説「我時常注重觀察人們好的一面」。被中國、俄羅斯和朝鮮包圍的日本必須將與美國的同盟放在第一位。這是不顧個人好惡及興趣愛好的現實考量。
安倍第二次下臺除了因為生病、身體不好外,還主要因為應對新冠疫情已達到首相官邸主導體制的極限。
在應對傳染病方面,日本地方政府和地方領導人的許可權很大。經常被反對勢力批評「強權」的首相官邸一家獨大的安倍政權和菅義偉政權都對防控疫情應對遲緩。在新冠疫情下暴露出了在預料外的危機管理之際,現在的首相官邸主導系統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的情況。應對有事時的日本政府和地方的許可權狀態需要實施調整。
促進完善法律和系統改革
本已完成1990年代改革的安倍為何最近的作為讓人感覺彷彿回到派系鼎盛時期呢?安倍對首相官邸主導的菅義偉政權沒有提出政策和人事的要求。答案在於現在的政治狀況和岸田文雄政權的執政方式。
隨著在野黨衰弱、多黨化,「可實現政權更疊的兩大政黨制」漸漸遠去,自民黨跌下政壇的可能性已無限減小。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採取的是派系均衡型人事和協調型政治。他頻繁出席以前一直由自民黨的首相控制的派系大會,毫不掩飾重視派系。
在擔任父親安倍晉太郎的秘書時,安倍親自體驗過當時最大派系田中派和竹下派的權勢。安倍自然也會認為「如果依靠派系運營政權,就應該在人事和政策上重視最大派系的意向」。他也有身為資深派系政治家的一面,根據政治情況靈活採取了行動。
對岸田而言,雖然也曾屬於麻煩的存在,但在自民黨內為其充當擋箭牌的安倍已經不在。只有個性強烈、主張鮮明的政策、領導著近100人的大派系的安倍在,自民黨內的「疑似政權更疊」才會成立。在比以前更需要首相迅速做出政治判斷的危機時代,回歸昭和時代的55年體制並不好。
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帶來了能源危機,中國大陸對台灣有事的可能性也已不再是無稽之談。已結束「安倍10年」的日本政治如何面對真正的危機?這正促使日本去完善法律和系統改革。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丸谷浩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