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面對中美對立的無奈

2022/12/23


      小柳建彥:台積電(TSMC)正在因國際局勢劇變而動搖。由於中美對立日趨尖銳,面向中國大陸的業務將不可避免地縮小,另一方面,日美歐擔憂台灣發生緊急事態,正在加緊擺脫高性能半導體對台積電的依賴。稱得上是「全球最不可缺少的企業」的台積電打算如何克服眼前事關業務存續的終極風險呢?

 

      現在不便透露細節,但可能還會考慮其他(多個)選址——11月19日,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代表台灣出席在泰國曼谷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並在當天于會場召開的記者會上如此表示。這是他在被問及除美國亞利桑那州和日本熊本縣之外,台積電是否還有可能在其他地方為新建工廠選址時做出的回答。

 

      張忠謀曾指出,美國和日本的成本較高,並多次對台灣以外的投資表示質疑,因此此次的發言備受關注。

 

      兩周多以後的12月6日,張忠謀的身影出現在亞利桑那州的新工廠建設現場。在這裡舉行的是美國總統拜登也出席的搬入製造設備的遷機儀式。

 

     在美國生産3奈米尖端半導體

 

      台積電在此次的儀式上還發佈消息稱,將在亞利桑那州的同一廠區內建設新生産線,用來製造各電晶體元件的大小約在3奈米(1奈米為十億分之一米)的尖端半導體。

 

前往台積電新工廠的美國總統拜登(左2,12月6日,美國亞利桑那州,REUTERS)

    

      台積電還表示在美投資額將會加碼,除了目前正在建設的4奈米工廠的120億美元之外,還將追加280億美元,總投資額將達到400億美元。

 

      「美國製造業回來了!」,拜登在儀式上致辭時這樣自豪地説。

 

      2010年代中期,曾經是半導體行業盟主的美國英特爾在10奈米製造技術的確立上遭遇挫折,隨後開始在精細度方面落後於台積電和南韓三星電子。進入2020年代以後,台積電因5奈米産品實現穩定量産,甩開三星獨佔鰲頭。目前,台積電在5奈米産品市場上佔據了超過9成的份額,擁有其餘份額的三星則對其緊追不捨。今年年內開始在台灣量産的3奈米産品似乎已陸續接到蘋果等主要客戶的訂單。

 

      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州工廠預定於2024年投産。最初計劃量産5奈米産品,但後來改為開始量産目前在台灣逐漸走上軌道的4奈米産品。還將同時推進3奈米工廠的建設。美國將成為技術比台灣僅相差1代的産品的生産基地。

 

      今年春季之前,張忠謀一直對打算在美國正式生産的台積電管理層的想法明顯表現出懷疑。給全世界留下這種印象的是他在4月布魯金斯研究院和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共同舉辦的播客採訪(Podcast interview)中做出的發言。

 

      張忠謀在採訪中指出,台積電設在美國華盛頓州的工廠從1998年開始做出不懈努力,但現在仍需要花費台灣1.5倍的成本才能製造出相同的産品。他斷言,亞利桑那州的項目無法建立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産基地。他還堅定地表示,如果台灣不發生緊急事態,這將是花費鉅額資金的無用投資。

 

(Reuters)

 

      張忠謀同時指出,萬一台灣發生緊急事態的話,美國哪還會顧得上半導體。他強調亞利桑那工廠是美國政府「逼迫」建設的,做出這一決定的不是已經引退的自己,而是(台積電)現任董事長。很容易看出,作為一名經營者,張忠謀對經濟合理性的欠缺明顯表現出怎麼都無法接受的心情。

 

      半導體産業面臨脫鉤

 

       不過,之後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中國大陸實施軍事演習等,不得不讓人感覺到台灣海峽的現實性風險。

 

      10月7日,拜登政府出台了即日生效的一籃子對華半導體限制,中美的半導體産業脫鉤變得難以避免。限制措施在原則上禁止台積電為中國大陸企業代工其擅長的尖端邏輯半導體。而且台積電無法在上海和南京的工廠使用擁有美國國籍或美國綠卡的人來從事工廠操作或技術開發工作。可以認為,兩家工廠未來確立14奈米以上精細度製造工藝的道路也已經被關閉。

 


   

      由於川普政府推行的禁止為華為代工,在台積電銷售額中,面向中國大陸企業的佔比到2021年已由2019年的20%縮小到10%,因此新限制的影響將增大。所以,從中長期來看,可以認為充分獲得中國經濟發展果實的道路也已經被堵死。

 

      比起對銷售額的直接影響,半導體産業脫鉤對台積電而言是更嚴重的問題。美國要求各西方同盟國與自身的新半導體限制保持步調一致。如果各國響應,半導體産業不斷脫鉤,張忠謀曾表示台積電成功的關鍵是對世界各國一視同仁供應半導體。但這一基本戰略已無法成立。

 

      張忠謀在曼谷的發言也暗示出台積電還將強化亞利桑那以外的其他國外工廠,並已開始推進國際分散的戰略。除了計劃在日本熊本工廠製造14奈米以上尖端産品外,在歐洲、印度、東南亞建廠也備受期待。

 

      留住人才將是技術實力的關鍵

 

      熟悉半導體製造工序的某行業資深人士表示,確立尖端微細加工技術最重要的是確保和長期留住優秀人才。他指出,英特爾之所以在製造技術競爭中落後於台積電,就是因為技術人員和製造人員的離職率高,難以積累技術。張忠謀作為更重要的因素,指出美國整體遠離製造業,難以確保人才。

 

       台積電提出增加台灣以外的生産基地,其中最大的課題是確保和留住負責的人才。在跳槽普遍的美國,要想長期留住人才,需要在報酬等方面付出高昂的成本。在半導體製造企業不斷減少的日本和歐洲,確保負責製造工藝開發的技術人才並不容易。

 

    

      隨著台積電在台灣以外增加生産,整個企業的平均成品率會不斷下降,而人才成本增加,分析師質疑稱:「通過國際分散,能否中長期降低毛利潤率?」。對此,台積電的首席財務官黃仁昭自信地説:「投産初期可能會下降,但從中長期來看可以保持53%以上的毛利潤率,這是我們的基本」,但實際情況是完全無法預測能否實現。

 

      但在股票市場上有投資者相信台積電管理層會克服中美對立,中長期保持增長和高收益。

 

      股神華倫·巴菲特領導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7~9月首次投資41億美元配置了台積電股票一事在11月中旬被報道。據稱,老虎全球管理(Tiger Global)及索羅斯基金管理(Soros Fund Management)等實力基金相繼在同期增持台積電股票。

 

      與其他主要半導體股票一樣,台積電的股價處於下跌局面,基本抵消了被新冠疫情下的IT(資訊技術)特需推高的去年上漲部分,由於10月公佈的良好業績和「巴菲特買入」的新聞,投資者紛紛買入。

 

      半導體股票整體陷入低迷的局面,而台積電的反彈比英特爾強勁有力。台積電的總市值2020年超越英特爾後,雙方差距很快拉開到3倍。隨著此次反彈,差距擴大到近4倍。巴菲特等投資高手們認為,今後台積電的總市值會進一步上漲。

 

      台積電憑藉絕不跟客戶競爭的純代工商業模式和不斷地研究開發和設備投資,成為了全世界最強的半導體製造企業,能否像巴菲特預期的一樣,克服地緣政治學危機這一最大困境?建立成功模式的張忠謀已經91歲,台積電難以一直依賴他,今後將考驗的是接班人們的實力。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小柳建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