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投資舞臺改變,日股33年來再入聚光燈下

2023/06/07


      瀧田洋一:訪日外國人重新穿梭在日本街頭。他們大手大腳地享受購物,這讓日本今年1~3月的每人平均旅遊消費額達到21.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07萬元)。這與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1~3月的14.7萬日元(約合人民幣7451元)相比大增44%。

  

      在股市方面,外國投資者自4月以來一直在爆買日本股票。股票凈買入額在截至5月第4周的連續9周裏達到合計7.4萬億日元(日本財務省調查)。日經平均指數突破3萬1000點大關注),創出泡沫經濟後的33年來的新高。

      (編者注:在本稿日語報道刊登後的6月5日,日經平均指數突破3萬2000點,再次刷新33年來新高)

 

      外國投資者投資日本股票與訪日遊客在日本的消費。這兩者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日元貶值使日本顯得非常「便宜」。對於手握美元的外國投資者來説,日本股票的價格標籤是「以美元計算的日經平均指數」。

      以美元計算的日經平均指數創出接近290美元的歷史新高是在2021年2月。伴隨日元不斷貶值,目前以美元計算的日經平均指數僅為220美元左右。

  

      因此,即使日本投資者擔心漲幅過大的3萬1000點左右這一點位,在外國投資者看來仍「物超所值」。稱得上是以相當於紐約的經濟型酒店費用入住東京一流酒店的感覺。

   

      另一個日本投資者難以察覺的是,作為全球資産配置對象,日本已成為萬眾矚目的舞臺。從5月中旬開始,呼籲投資者「賣出中國、買入日本」的報道相繼出現在英美媒體上。

    

      「與星光漸逝的中國相比,投資者更喜歡如同日出的日本」,英國路透社發佈了這樣的專欄。美國《華爾街日報》則指出「G7主席國日本、‘非中國’對美國企業産生吸引力」。英國《金融時報》迅速將日本表述為「取代中國的投資目的地」。

     

      日本股市泡沫的破滅發生在1990年。在美蘇冷戰以美國的勝利拉下帷幕之後,泡沫經濟隨即崩潰,日本經濟也見頂,這並非偶然。

    

      美國在蘇聯解體後對視為經濟競爭對手的日本展開打擊,將中國定位為投資目的地。如今,中國的經濟規模已達到美國的七成,在外交、安全保障和尖端技術方面對美國構成巨大威脅。

  

      美中激烈交鋒的舞臺是被稱為21世紀石油的半導體領域的主導權之爭。因此,美國急於與日本構建半導體同盟。

      


      為了推進新一代半導體的開發,日美將借助聯合工作組,在描繪有關技術開發和人才培養的路線圖方面展開合作——日本經濟産業相西村康稔5月26日與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M.Raimondo)發表了上述聯合聲明。

      

      過去,美國通過日美半導體協定等手段遏制日本,日本廠商增長失速。半導體産業的衰退被視為日本經濟失去的30年的象徵。但以提高經濟安全保障的重要性為契機,日本的存在重新受到審視。投資者也沒有錯過這樣的舞臺變化。

   

      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日本的上市企業利潤在2022年度創出歷史新高。QUICK的統計顯示,本財年和下一財年的凈利潤將持續增加,預計將繼續刷新利潤新高。

       

      從整體經濟來看,日本持續近30年的通貨緊縮的終結即將到來。今年1~3月的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環比年化增長1.6%,但名義GDP增長7.1%。名義GDP按年計算達到570萬億日元,創出歷史新高。

  

      企業的營業收入、利潤、工資單、政府的稅收以及股價,在經濟活動中首先被關注的都是名義值。隨著擺脫通縮,日本的這些數字自然容易增長。如果認為日本已迎來這一轉捩點,那麼這將是一個買入日本的好機會。

  

      筆者想起速水優總裁時代的日本銀行(央行)提出的「大壩論」。指的是大壩(企業)的水(收益)最終將溢出,流向設備投資和個人消費。

   

      但是,在金錢比物質更有價值的通縮狀況下,大壩裏的水不斷積累,企業的內部留存(留存利潤)超過了500萬億日元。這種通縮一旦結束,就將輪到動用此前積攢的資金。

     

      猶如反映潮流變化一般,日本的企業踩下了設備投資的油門,競相大幅提高工資。日本政府多次提出要求企業加薪這一點自不必説,由於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如果不提高工資,就無法確保員工,這是背後原因。

 

      由於工資上漲,停滯不前的消費也有所恢復。這對企業活動帶來東風。如果人員、商品和資金開始流動,日本經濟擺脫長期停滯的窗戶將被打開。

 

      以日本銀行總裁植田和男宣佈將維持貨幣寬鬆政策為契機,外國投資者進行了買入日本股票、賣出日元的「植田交易」。認為如果貨幣寬鬆持續下去,日本國內外利率差將不會縮小,因此拋售日元。一方面,因看到日本豪賭擺脫通縮的意志而買入日本股票。兩者相互結合。

    

      市場相關人士關注的是植田總裁在5月19日的演講中展示的圖表。借助反映供需缺口和消費者物價之間關係的「菲利普斯曲線」,使得提高預期物價上漲率、力爭達到2%的物價漲幅目標這一政策意圖可視化。

      

       當然,日本也不能對股價上漲過於自滿。給日本股票帶來便宜感的日元貶值,也使換算成美元的日本的GDP 萎縮。如此下去的話,日本在2023年有可能把GDP 第3的位置拱手讓給德國。現在需要的是加速良性循環。如果因自滿而停下腳步打個盹,萬眾矚目的舞臺將在不經意間消失。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特任編輯委員 瀧田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