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專利攻勢帶給日本企業的三大考驗

2023/06/28


      澀谷高弘:中國最大的通信設備企業華為已開始向30多家日本通信相關的中小企業收取專利使用費。廠商向可能成為其客戶的企業收取專利使用費的做法實屬罕見。其背景是「通信相關專利的膨脹」、「日本在該領域的劣勢」、「中美對立導致智慧財産權的利用價值增大」等三大潮流。對日本來説,這些都構成巨大考驗。

 

      華為承認,正在向使用被稱為「無線通信模組」的零部件通信設備製造商和系統公司等收取專利使用費。該模組是「物聯網(IoT)」網路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在日本國內,京瓷的市場佔有率很高。

 

華為開始向本來是其客戶的日本中小企業收取專利使用費

 

      此次華為的舉動之所以不同尋常,在於即使是其他企業製造的模組,也要求支付其中包含的自身專利的使用費。例如,購買京瓷製造的模組的日本中小企業,將被華為要求另外支付專利使用費。

 

  物聯網的發展和「專利膨脹」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這是因為自約20年前起,通信領域開始出現「專利膨脹」。按理説,企業的首要任務是製造和銷售産品。直到2000年前後,各企業通過研發獲得的專利很多都是基本上以在自身産品中使用為主。

 

      因此,專利授權談判原則上是在同行業之間完成。或從擅自使用專利的其他企業收取使用費,或簽訂允許相互使用智慧財産權的交叉授權協議。這樣既提高了自身産品的性能,又降低了價格。從作為用戶的企業的角度來看,産品的價格「已包含智慧財産權」。

 

5G時代,通信相關的標準必要專利的數量出現激增

 

       明顯發生變化是在物聯網有所發展的2000年代以後。為了使所有産品聯網、進行操作和管理,開始使用大量的標準規格和標準規格中不可或缺的「標準必要專利」。在過去的通信標準「2G」領域僅有約3500項標準必要專利,到高速的「4G」領域約有2萬項,新的「5G」約有3.6萬項,增加至10倍。

 

  日本中小企業不擅長授權談判

 

      擁有標準必要專利的企業及其使用企業擴大至不同行業,無法完全通過同行業間的交叉授權來處理。産生了「並未全面體現到通信零部件價格上的專利費」,出現了尋求向使用物聯網的企業收取這些費用的權利持有者。其代表就是標準必要專利份額較高的華為、以及眾多權利持有企業加入的「專利池(Patent Pool)」。

 

      2022年9月,豐田等日本大型汽車企業接受美國專利池公司Avanci的要求一事曝光。該公司是芬蘭諾基亞等51家通信相關企業向各汽車廠商收取標準必要專利使用費的窗口。一家日本大型汽車企業表示,作為在「互聯汽車」上全面使用2G到4G的通信技術的代價,將為每輛汽車支付15~20美元。

   

      據悉,華為向日本中小企業收取的專利費在每台通信設備50日元以下,明顯低於Avanci向汽車收取的金額,但對象可能超過1000家企業。不擅長智慧財産權授權談判的日本中小企業將被華為和專利池等強者收取專利費,有可能會出現混亂,這種格局對日本來説稱得上是第一個考驗。

 

  遭到「攻擊」的日本

 

      日本為何處於被「攻擊」的地位?這是因為在掌握物聯網時代關鍵的通信領域的標準必要專利的取得方面,日本企業落後於海外企業。德國專利資料庫公司IPlytics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從5G的標準必要專利的申請比例來看,排在首位的中國企業約為33%,第2位的南韓企業約為27%,而日本企業僅為近9%,被甩在後面。

  


  

      如果日本的標準必要專利的份額提高,利用企業也將受益。這是因為如果製造無線通信模組的日本國內廠商擁有強大的專利,就能夠與華為進行交叉授權,那麼華為原則上也不能對購買並使用日本造模組的中小企業行使智慧財産權。

 

      但是,壁壘非常高。華為公佈的數據顯示,該公司的研發費用2022年度達到3萬億日元,佔到營業收入的25%。這個金額是日本研發費用最多的豐田的2.5倍多、日立製作所的近9倍。日本的資訊通信設備製造業所有的研究經費加起來也僅為約1.2萬億日元(2019年度),不能不説這是無法與之抗衡的水準。

 

華為還將向使用日本造通信模組的企業收取專利使用費

 

      日本為了在下一代通信標準「6G」時代奪回主導權,將由NTT攜手KDDI共同開發光通信技術。不過,據2021年9月的Cyber Creative的統計顯示,在6G的核心技術專利申請方面,中國企業佔40%多,日本企業佔近10%,繼續處於劣勢。日本方面提高標準必要專利的份額是第二個考驗,當務之急是採取根本性對策。

 

  華為因中美對立而改變戰略

 

      第三個考驗是,中美對立有可能加劇華為的危機感,從而加強對日本企業的專利攻勢。華為是一家通信設備製造商,理想戰略原本是向日本的電信企業、汽車企業和中小企業推銷産品。事實上,此前軟銀曾將華為産品用於通信基地台。

 

      但隨著中美對立的加劇,華為在日本推銷産品已變得困難。因此,即使考慮到本來可能成為客戶的汽車企業和中小企業對自身的印象會惡化,華為仍轉向了收取專利費的策略。這是因為專利制度處在中美對立和貿易管制的框架之外,可以正當地收取使用費。

 

      日本從經濟安全保障的觀點來看,也有觀點認為「有必要注意防止不擅長專利授權談判的中小企業輕易簽訂合同」(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二又俊文)。例如,為了進行無線通信模組的維護管理,有可能會加入擁有智慧財産權的企業授予模組軟體的訪問許可權等條款。存在日本企業的資訊外洩、或産生非法訪問物聯網的「漏洞」等風險。

    

物聯網將擴展到電力、交通、物流和醫療等社會的所有基礎設施。例如,電力企業高效管理電網的「智慧電錶」也將配備無線通信模組。日本擔憂如果中小企業簽訂了基礎設施的安全性受到威脅的合同,影響有可能成為國家性的問題。華為的專利攻勢正在帶來日本的産業界、政府、科研機構相關人士應重視的問題。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澀谷高弘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