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要求日本企業支付專利費
2023/06/19
據悉華為技術已開始要求約30家日本通信相關企業支付專利使用費。大型企業向中小通信設備企業提出直接交涉的情況很少見。有分析認為,這是由於經濟安全保障上的限制使華為的産品銷售變得困難的影響。
華為的日本法人透露了這一消息。據稱在東南亞的其他國家,似乎也在加強收取專利使用費。
![]() |
中美緊張關係加劇,華為在日本銷售商品也變得困難,開始加強收取專利使用費 |
華為收取專利使用費的對象是搭載「無線通信模組」的通信設備製造商和系統公司。華為表示,「目前處在與約30家企業進行交涉的階段」(亞太智慧財産權部)。
日本企業方面的多名相關人士透露,「不分規模,甚至連員工人數在150人左右的初創企業和數人規模的小型企業也接到了要求」。
有分析認為,華為方面要求的專利使用費的水準是每台通信設備50日元以下的固定費用、系統售價的0.1%以下的費率。熟悉智慧財産權授權交涉的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二又俊文表示,「這是國際上合理的水準」。
圍繞4G和Wi-Fi等不可或缺的標準必要專利,華為的份額很高。符合標準的其他公司的通信設備也使用華為的專利技術。
對於日本企業來説,即使不使用華為製造的零部件,也有可能被要求支付專利使用費,進而面臨意想不到的成本。
日本中小企業不擅長推進專利交涉的情況很多。有專家擔心會簽訂內容不利的合同。
東京大學的二又俊文指出,「根據合同內容,日本企業可能出現數據洩露的風險。為了避免草率簽訂合同,需要律師等專家的幫助」。作為存在資訊洩露風險的合同,不僅僅是支付專利使用費的合同,還可以想像授予訪問通信模組軟體許可權的內容的案例等。
關於通信技術的重要專利的交涉,一般是在大型通信設備廠商之間進行。
像此次華為這樣,通信設備廠商要求使用其他通信設備廠商和系統公司支付專利使用費的情況很少見。這是因為與很多企業進行交涉很費事,而且比起進行麻煩的交涉,推銷自身的通訊設備可以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
華為沒有採取這種慣例,有可能是因為經濟安保方面的限制加強,使得華為通信設備的銷售變得困難。由於中美關係日益緊張,日本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避免採用華為産品。另一方面,收取專利使用費不在貿易限制範圍之內。對於華為來説,可以成為一定程度的穩定收入來源。
今後,被華為要求支付專利使用費的日本企業可能會增加。調查公司Seed Planning的統計顯示,利用華為專利技術的無線通信模組是物聯網(IoT)不可或缺的,自動駕駛、工廠、醫療和電力等用途也在擴大。Seed Planning的首席研究員杉本昭彥表示,「(物聯網的)相關製造商和系統公司超過1000家」。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澀谷高弘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