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借印度和AI描繪新維度的全球化經營
2023/07/07
中山淳史:印度外長蘇傑生(S. Jaishankar) 2020年出版的《The India Way: Strategies for an Uncertain World (印度之路:不確定世界中的策略)》一書在日本也被廣泛閱讀。有趣的一點是,該書以淺顯易懂的語言闡明了身處民主主義陣營、同時也重視與中國和俄羅斯關係的印度的行為原則。
![]() |
介紹印度娛樂業務的索尼集團會長吉田憲一郎(右)(5月18日、東京都港區) |
印度總理莫迪6月下旬在到訪的美國受到熱情接待。儘管拜登政府竭力想把印度拉入「西方」陣營,但很容易看出,對印度來説「站隊美國還是中俄」這一點並不重要。據稱,如何為能源採購和經濟增長等國家的存亡與未來帶來益處?這種基於現實利益的判斷才是外交的最終決定因素。
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出現了許多王國之間的對立。而包括莫迪在內,所有印度外交官員都會仔細閱讀並藉以分析現狀。
鈴木迎合印度的現實利益
印度是不能用普通辦法對待的國家。毫無疑問,也是難度非常大的市場之一。儘管被指具有親日的傾向,但説到大獲成功的日本企業,最多也只能想到鈴木,這足以説明這一點。
鈴木自1982年率先進入印度市場以來,也經歷了曲折。英迪拉·甘地總理等人率領的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遭遇政權更疊。1990年代,圍繞鈴木與印度政府合資經營的當地法人的人事安排和出資比例發生了混亂事態。
2005年,鈴木在宣佈向印度等地投資1萬億日元的計劃後,公司股票遭到拋售,「鈴木衝擊」襲來。當時,該公司會長鈴木修(現任顧問)在對印度的發展潛力顯示出信心的同時,針對該國的難以理解和懷疑論反思稱「存在與市場溝通不足的問題」。
![]() |
然而,印度汽車市場在2022年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三。鈴木自推進合資的第3年、即1985年以後,一直將當地子公司「瑪魯蒂鈴木」的市佔率維持在4~6成,合併營業收入中印度所佔的比例也在2022財年(截至2023年3月)提高至38.5%。在迎合印度的現實利益的同時,完美地將該國的經濟增長納入自身的增長中。
索尼尋求兼顧內需與全球化
風險高,但機會也大。最近,試圖在印度市場打造立足點之一的日本企業是索尼集團。該公司會長兼首席執行官(CEO)吉田憲一郎將公司增長的關鍵詞定位為「遊戲、動畫、印度」,並在5月18日的經營説明會上特意邀請來了印度娛樂業務的負責人。
這讓人聯想到的是此前美國IBM的印度戰略。2006年,時任董事長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在班加羅爾召開了面向投資者的説明會,提出「全球整合型企業」(Globally Integrated Enterprise)這一自己公司的構想。
主要國家的跨國企業此前一直把重點放在「在哪製造什麼」這一點上。另一方面,IBM則將視點轉向「在全球範圍內做什麼」,將印度定位為「負責軟體開發和客服中心功能的離岸外包地」。
![]() |
索尼將會怎麼做呢?令人感覺其正在同時瞄準類似鈴木的內需開拓模式和IBM的全球化模式。
比如,圍繞視頻節目發佈的戰略。在印度,索尼在近4億人通過智慧手機收看的「OTT(Over The Top、通過網路發佈內容)」領域擁有26個頻道。目前索尼當地子公司與擁有48個頻道的當地大型企業正在推進業務整合。
通過AI瞄準14億人的市場
新公司將納入索尼的合併財報,在觀眾人數上超過美國華特·迪士尼旗下公司,成為印度最大企業。同時,索尼的頻道以印度官方語言(22種語言)發佈,而在整合對象公司,支援100種以上的地方語言的節目很多,互補性很高。
另外,還將利用人工智慧(AI)。索尼在印度設立了AI自動翻譯技術的開發基地,推出了包括直播節目在內時常提供各種字幕、其他公司所沒有的服務。此舉旨在增加印度不懂地方語言或官方語言的人也能收看的內容。
索尼瞄準的是14億人口的「印度市場統一」。印度在國外還有數千萬規模的移民和勞動者,借著勢頭向日本和歐美的普通家庭用他們的母語發行源自印度的內容産品的機會也將出現。
如果在印度取得成功,在其他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或許也能採取類似的戰略。這可以説是從印度被視為盟主的「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發動攻勢的逆轉大戲」。如果能在最近數個世紀以來在全球流通的英語內容産品的壟斷狀態下激起波紋,有可能符合印度等國的現實利益。
非英語圈國家企業推倒壁壘
可以提及兩種可能性。首先,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與除此之外的國家之間的圍繞內容産品的競爭條件可能會逐漸趨於扁平化。
另一種可能是,對於非英語圈國家的企業來説,整個商業領域的「英語壁壘」將逐漸消除。非英語圈國家企業打破美國IT巨頭「GAFAM」的壟斷局面這一可能性也並非為零。
這可能是AI帶來的突破性進展。這種前景能否真的實現這一懷疑論暫且擱置一旁。這是日本企業時隔多久再次以世界為舞臺,提出雄心勃勃的構想?在這一時代,如果能夠理解地緣政治和技術的潮流,那麼日本企業或許也能夠實現另一個維度的全球化經營。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