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蹈日本覆轍?現在判斷為時過早
2023/09/13
石川潤:房地産泡沫的破裂、人口減少以及年輕人的就業困難。日本1990年代以後面臨的問題如今似乎也重重地砸在了曾經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頭上。中國的7月居民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轉為負增長,對通貨緊縮的警惕也正在提高。中國是否正在走上日本的老路?
只有中國物價下跌
在日美歐的央行苦苦思索如何應對黏性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中國卻面臨採取相反應對措施的局面。由於以房地産低迷等為背景的需求不足,物價面臨下行壓力,可能出現無法擺脫低增長和低通膨的「日本化」。
![]() |
關於中國經濟低迷的背景,除了佔國內生産總值(GDP)四分之一的房地産低迷,還因為新冠疫情導致全球需求從商品轉向服務,出口産業受到打擊。與已開發國家相反,法國巴黎銀行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河野龍太郎指出,「完全沒有實施對家庭的現金補貼等大規模財政支援」,這也削弱了需求。
2008年雷曼危機後,中國採取的果斷的經濟對策引發了設備過剩等問題,這留下了慘痛的經歷。好壞姑且不論,此次對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刺激經濟持慎重態度,這也導致出現了與日美歐不同的物價走勢。
人口減少成為通縮的主因
問題是這種低迷是否只是暫時的。影響重大的是今後將全面加劇的人口減少。中國的人口已經開始減少,自2020年代後半期開始,將以每年數百萬人的速度減少。
![]() |
河野表示,中國作為購房核心群體的25~34歲的人口在2010年代後半期已經達到頂峰。這也與1990年前後泡沫破裂的日本如出一轍,當時團塊世代(1947~1949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口)達到屬於購房主力的35~44歲。如果住房需求在結構上不斷減弱,調整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
高盛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馬場直彥表示,「如果按照日本的經驗,人口減少首先將帶來通縮」。如果人口減少導致經濟萎縮的預期加強,投資和消費將受到抑制,物價將出現下降。在一段時間後,由於勞動力短缺,人口減少轉換為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但目前很可能成為通貨緊縮的主要原因。
在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帶來的巨大衝擊疊加人口減少,導致經濟實力下降,低增長和低通膨長期持續。中國正在吸取不良債權問題引發強烈信貸緊縮的日本的經驗,馬場直彥認為「應該不會像日本一樣下滑」,但下行壓力目前仍將持續。
中國和日本的不同
曾擔任日本銀行調查統計局長的日本一橋大學教授關根敏隆指出,「中國還有政策迴旋的餘地,但如果政策陷於被動,就有可能陷入通縮」。日本的教訓是,一旦物價不會上漲這種觀念在企業和家庭中紮根,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擺脫這種狀況。
也有觀點認為,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可以立即採取大膽的措施,來防範危機的發生。不過關根敏隆表示,政策容易受到政治意圖的影響,能否真正做出合理的應對是關鍵。
中國領導層此前採取了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目前大幅轉變了方向。還有觀點指出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在加強。如果政策在夾縫中左右搖擺,那麼前景將變得更加不明朗。
美國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所長亞當·波森8月發表了題為《中國經濟奇蹟的終結》的論文,認為「國民對過度干預的免疫反應」將通過投資減少等,致使中國經濟長期處於低迷狀態。
![]() |
7月的北京(Reuters) |
當然,中國與1990年代的日本也有不同之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每人平均GDP僅為近1.4萬美元,約為美國的六分之一。當時的日本已是已開發國家,增長的空間有限,相比之下,中國經濟增長空間巨大。關鍵在於能否推出激發潛力的政策。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勢在了解人口減少會如何影響經濟和物價的意義上來説將成為絕佳的教材。將日本與中國進行比較,關於「一國經濟陷入通縮的條件是什麼」、「日本在1990年代如何才能避免通縮」等問題,答案可能會更加鮮明地浮現出來。
如果中國經濟進入通縮,整個世界經濟都將受到巨大影響。日本也無法置身事外。為了避免中國陷入通縮,日本有必要積極提供經驗。對日本來説,密切關注中國經濟今後的發展,並從中吸取教訓,應該可以為下一次危機做好準備。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金融部次長 石川潤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