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市能讓企業恢復「野性」嗎?

2023/12/01


      中山淳史:一位經營者向我推薦了神奈川縣小田原市一家名字叫做「友榮」的鰻魚料理店,説是裏面「學問很多」。從大學時代就埋頭研究鰻魚的佐藤友實創立該店已經45年了。

 

      每天絡繹不絕的客人的目標是「青鰻」。在提供鰻魚之前的幾天裏,將從深100米的地下抽上來的箱根泉水從上面持續沖入裝有養殖鰻的黑色容器中。據佐藤友實稱,這樣一來,鰻魚的體表就會呈現出清澈透明的青色,體內適度收緊,「回歸野性」。

 

      好像意思是説,通過水的流動和聲音使鰻魚把養殖時期累積的多餘物質吐出,同時恢復與生俱來的本能活力。這當然會對味道和口感産生作用。廚房旁邊的昏暗空間就是激發鰻魚野性的「黑盒子」。

    

參加東芝臨時股東大會的股東們(11月22日,東京都新宿區)

 

 

  僅靠下市無法改變現狀

 

      上市企業退出股市的下市與此有些相似。未能滿足投資者期待的企業即使重整旗鼓再次上市,也需要花費一定時間才能恢復「野性」。這就這個道理。

      時隔74年,東芝選擇了下市道路。據Recof Data的數據,2023年大正製藥控股等日本國內企業的MBO(管理層收購)金額刷新了歷史最高紀錄。背景是東京證券交易所要求「PBR(股價凈值比)低於1倍」(表示股價水準低於解散價值)的上市企業拿出解決方案,日本經濟産業省針對企業估值低的企業出台了收購指導方針。

 

 

  

       但令人擔憂的是,企業能否真正回歸野性。僅靠下市,停滯的經營無法改變。相反,也有很多企業留在股市持續發揮野性,不斷增加自身光芒。

   

      日本MBO的先驅者是2005年下市的WORLD,該公司於2018年重新上市。同為服裝企業,運營「優衣庫」的迅銷一直在股市上經受磨練,卻取得了飛躍發展,從2005年到現在,股票市值增加到了約12倍。

 

      可能經營者和組織的野性存在差異。因此,即使MBO增加,能否從根本上解決日本的低PBR問題仍是未知數。有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

 

      「野性」直接翻譯成英文是「wild nature」,其實更貼切的翻譯是「Animal Spirit(動物精神,企業家精神)」。聽到這個詞,也許會讓人聯想到過度的利潤至上主義和股東積極主義,但該詞其實具有更廣泛的意義。

 

  喚醒生存本能

 

      日本一橋大學的名譽教授野中郁次郎在著作《野性的經營》中定義野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智慧」、「即使發生不可預測的情況也可以克服的富有彈性(靈活)的力量」。書中介紹了在東日本大地震中憑藉自己的感覺和本能逃到高臺從而獲救的中學生們的故事,還有在無人島上發揮超常能力生存下來的年輕人的故事。還介紹了日本7-11及美國微軟的案例。

 


    

      説到微軟,首席執行官(CEO)薩蒂亞·納德拉也在著作《Hit Refresh》中回顧引以為傲的該公司改革,並談到了如何喚起野性。

 

      微軟於1986年股票公開上市。目標不是籌資和提高知名度,而是通過股票購買權將股價上漲的果實分配給員工。在電腦基本作業系統(OS)席捲市場後,微軟因較晚涉足迅速擴大的智慧手機市場而失速,但薩蒂亞·納德拉就任後推進意識改革和雲計算業務,微軟總市值排到了世界第二。現在經營的維度已遠超提高員工士氣。

 

在美國微軟的改革中,CEO薩蒂亞·納德拉意識到了「野生」

 

      創造財富的企業本來就要面對很多股東和投資者進行磨合。當然,被擠出市場也並非壞事,因此更加需要提高企業價值的努力及野性的經營。

 

      雖然説不上野性,但以這種感覺要求自己並實現了企業增長的經營者也不少。去年去世的京瓷創始人稻盛和夫在擔任名譽會長期間在演講會上留下了以下對話。

 

      參會者問:「(已經出家的)稻盛先生説知道滿足是很重要的事情,但在京瓷説要進一步實現增長,這不矛盾吧?」,稻盛回答説:「不矛盾。個人的慾望沒有盡頭,因此知道滿足很重要,而企業追求所有員工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都幸福,目標是為社會做貢獻。希望進一步增長是理所當然的」。

  

      關於野性的精神,稻盛和夫説的沒有錯,但他的視線是面向經營者的事情、超越野心的社會和經濟。

 

  強生表現出的執著和追求

 

      醫療器械及保健品廠商美國強生(J&J)克服經濟和金融危機及經濟波動,連續61年增加分紅。

 

      該公司80年堅守給客戶和員工規定責任的信條「我們的信條」。據投資公司SPARX Group的阿部修平社長介紹,強生公司有被叫做「傳道者」的、給全世界的客戶講信條的員工。在飛機上偶爾跟阿部鄰座的人就是「傳道者」,在飛往日本的12個小時裏一直在講「我們的信條」。

 

      這就是執著和追求。持續發展的企業隨處可以看到野性的經營。不管在股市內,還是股市外,這都應該是不變的原則。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