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莞看中國的産業結構轉換
2013/12/16
「已經不在這裡生産産品了」,為優衣庫和H&M等全球知名服裝品牌提供OEM(貼牌生産)的晶苑集團這樣表示。該公司執行董事黃星華決定停止在90年代進駐的主力工廠東莞工廠生産附加值低的內衣和保羅衫,表示已經將生産轉移到越南等成本低的工廠。
1970年在香港成立的該公司一直在尋找人工費等成本低廉的生産基地。和其他眾多香港企業一樣,廣東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曾是支撐其發展的源泉,不過目前狀況正在發生改變。如今該公司向越南、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轉移生産基地,在華生産比例約為60%。黃星華表示今後7~8年60%的生産將在中國以外國家進行,在華生産比例將降至40%,屆時中國將不再是生産中心。
![]() |
晶苑集團為服裝縫製工廠安裝了空調 |
當地政府為了實現經濟結構的多樣化,正致力於吸引和培育最先進的高科技産業。在2010年獲國務院授牌的「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雲計算研發中心於前年落成。此外還建設了專門面向IT實力卓越的台灣和以色列企業的工業園。
東莞市委副書記姚康11月下旬接受外國記者採訪時表示,將強化市內企業的研發功能,扶持東莞企業實現高附加值化和提高競爭力。
姚康同時強調65%的傳統型「來料加工(産品用於出口、無需繳納材料進口關稅)」型企業在雷曼危機之後仍繼續開展生産。但其餘約3分之1的企業怎麼樣了?實際上面臨困境的企業似乎不在少數。
![]() |
08年之前該公司擁有2千左右工人,而目前卻僅剩30人。這位負責人表示「月薪少於2500元便雇不到人,比不過競爭對手」。該公司將閒置的工廠場地租給其他的金屬模具生廠商。在這家工廠附近的牆壁上到處都貼著「出租廠房」的廣告。
廣東省省委書記胡春華11月下旬與訪問廣州的英國BP石油公司等海外知名企業經營者舉行了會談,強調結構改革離不開「創新」。
「創新」將打開産業高度化的大門,不過關鍵在於是否允許自由創造和資本流動,建立讓創業家精神得以充分發揮的環境。作為領跑者的廣東省向産業高度化的摸索,顯示出中國經濟要實現結構改革並非易事。
(川瀨憲司 香港、桑原健 廣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