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潰決的Windows帝國
2014/01/23
VAIO之鄉的擔憂
在位於日本北阿爾卑斯山山腳的長野縣安雲野市,索尼的個人電腦工廠被稱為索尼電腦「VAIO之鄉」。去年年底該工廠的員工們在偷偷議論一件事。
![]() |
「這樣下去VAIO之鄉可能會變成VAIO之墳」。
當時索尼剛剛宣佈將出售石川縣能美市的線路基板工廠。員工擔心「下一個就輪到我們了」,害怕索尼將實施大規模的裁員。大部分工廠員工都認為「這是早晚的事」,但是13日索尼並未公佈安雲野工廠的裁員計劃。
然而第二周,預感不幸言中。索尼發佈了「提前退休項目」的通知。對象為國內組裝工廠的員工,安雲野個人電腦工廠的員工當然也包括在內。
索尼和東芝至今仍佔據著搭載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的個人電腦陣營的一角。VAIO於1996年上市,曾作為「全球最薄的個人電腦」而風靡一時。但是,這些輝煌事跡已經成為過去。去年4~9月索尼的個人電腦銷量同比減少了20%以上,陷入了虧損,誰都知道其處境十分艱難。
對於個人電腦業務的困境,索尼的一位高管這樣説。
「電視業務也連續9年虧損,但是電視將一直存在。而面向消費者的個人電腦受平板終端和智慧手機排擠,有可能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如果真是這樣,個人電腦將成為索尼最沉重的包袱。我們當初相信了他們的話,但他們卻讓我們失望了」。
據相關人士透露,令索尼失望的「他們」正是微軟。事情要從2年前的秘密會談説起。
2012年1月,時任索尼副社長平井一夫前往美國出席每年一度的家電展會「消費電子展(CES)」,當時平井一夫即將被任命為社長兼首席執行官,執掌包括個人電腦在內的電子業務。平井一夫與微軟的CEO斯蒂夫鮑爾默舉行了會談。
一起捲土重來吧
2人的談話涉及了個人電腦,鮑爾默對平井展開了積極遊説。
![]() |
原本以為「Windows8」會成為微軟的救世主……(東京的電器店) |
當時微軟制定的戰略是通過2012年秋季發售的Windows8對美國蘋果和谷歌所擅長的平板終端進行反擊。微軟日本法人的高管也多次前往索尼,幫助索尼開發搭載Windows8系統的個人電腦。
但結果卻非常殘酷,索尼相繼投放了搭載Windows8、可以當做平板終端使用的個人電腦,但是銷售情況卻並不理想。在去年秋季索尼的經營會議上,業績惡化情況超過預期,個人電腦業務的負責人懊惱地説:「高估了Windows的實力」。
嘗到苦頭的不僅只有索尼。其他個人電腦廠商也陷入苦戰。Windows8採用了形狀類似「瓷磚」的大圖標,為了便於觸控螢幕使用,微軟在設計上下了一番功夫,但是外觀和操作方法完全發生變化。結果反而不受用戶待見。
事實上,全球個人電腦市場自Windows8上市的2012年之後便一直在萎縮。據美國IDC推測,2013年全球的個人電腦銷量將同比減少了10.1%,創歷史最高減幅。
用戶遠離Windows之後,接下來便是Windows陣營的合作夥伴「遠離微軟」。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方面微軟握有全球約80%的市佔率,但是個人電腦時代盟友的個人電腦廠商正紛紛轉向谷歌的免費作業系統。
英特爾和東芝變心
去年9月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廠商美國英特爾在舊金山召開了技術説明會,日本的IT廠商的高管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 |
微軟的比爾蓋茲(左)和東芝的西田厚聰 |
令日本高管驚訝的是東芝的變心。英特爾副社長稱,東芝正在開發搭載谷歌作業系統「Chrome OS」的筆記型電腦。而英特爾則正製造用於Chrome OS的半導體。
英特爾與微軟的合作被稱為「Wintel聯盟」,可見雙方的關係之好。東芝也曾憑藉搭載Windows系統的筆記型電腦席捲全球,眾所週知東芝歷任經營者都與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茲私交甚好。如此堅固的盟友關係如今也開始出現動搖。
對Windows構成威脅的是Chrome OS搭載機充滿吸引力的價格。因為作業系統是免費的,所以筆記型電腦的價格可以控制在100美元左右。南韓三星電子、美國惠普和美國戴爾也相繼採用,IT分析師預測「在售價300美元以下的低價機市場上,Chrome OS搭載機將佔到20~25%」。
實際上現在已開始出現變化,美國亞馬遜日前發佈了耶誕節商戰的暢銷商品排行榜,排名前3的筆記型電腦中,有2款搭載了Chrome OS。
股價猶如死水一潭
産生質疑的還不僅僅是IT業的盟友。
![]() |
在微軟股東大會上,曾出現蓋茲眼含熱淚的一幕(2013年11月,美國西雅圖郊區) |
鮑爾默曾是公司董事長蓋茲的左臂右膀。在臺上發表感謝詞時,也許是感動至極,蓋茲的眼角裏似乎有淚水在打轉。但開始回答股東提問後,會場上的氣氛馬上就發生了轉變。
「微軟的股價猶如死水一潭。為什麼會不動呢」。
一位股東向微軟管理層拋出這一問題後,馬上贏得了會場上股東們的一陣掌聲,鮑爾默等管理層卻非常尷尬。儘管微軟的股價比年初上漲了30%以上,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開始上漲的時間恰好是鮑爾默宣佈退休的去年夏天。
盟友提出的「肢解論」
在部分董事當中也對鮑爾默的經營手段「改革速度慢」産生質疑。自去年以來,迫使鮑爾默「更早行動起來」的聲音越來越大。鮑爾默最終做出的決斷就是在去年夏天發表的退休聲明。
![]() |
鮑爾默2000年擔任CEO,但眼下明顯陷入了被動。(2013年11月,美國西雅圖郊區) |
不僅是普通股東,就連曾是蓋茲盟友的大股東也産生了不滿。
這位股東就是和蓋茲一起創建微軟的保羅•艾倫。至今仍持有大量微軟股份。他的投資公司高管開始提議肢解微軟方案。
「可以將家庭遊戲機‘Xbox’等面向消費者的業務拆分出來」。
「拆分成面向企業的業務和面向消費者的業務,現在的微軟只要集中精力做麵向企業的業務就行了」--這一提議很有説服力。直到現在,微軟最掙錢的仍是資訊系統軟體等面向企業的産品。在2013年三季度的決算中,這部分産品創造了全公司近70%的利潤。而拖後腿的則是遊戲機等面向消費者的業務。
日益臨近的CEO交接班
如果微軟把業務集中到面向企業的話,股東們也許滿意,但在支撐網路社會的IT技術方面,面向消費者與面向企業的界線正變得越來越模糊。如果丟掉面向消費者的業務,在IT行業的影響力會進一步走向衰減。
鮑爾默在十多年前擔任CEO時就曾出現過「應當拆分」的聲音,但當時提出這一建議的是擔心Windows産品對市場構成絕對壟斷的美國司法部和競爭對手。是因為過於強大而出現的肢解論。而現在的微軟則是為重振旗鼓而産生了肢解論。
現在顯然不可能對公司的拆分等做出決斷。微軟正在努力尋找接替鮑爾默的下一任CEO人選。
「唯我獨尊」、「邪惡帝國」、「強大得惹人嫉恨」--曾經強加到微軟身上的一個個惡名,現在再也沒人提起了。在蓋茲、鮑爾默之後,第三任CEO會仰仗什麼來進行改革呢?
(奧平和行、多部田俊輔、深尾倖生、齊藤美保)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