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薇錯了嗎?

2016/08/0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過去的3年多,很多國人都在做一個強國夢。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一直被列強欺負,鑒於此,國人期盼強國是很正常的。不過,必須説明一點,1949年以前,列強欺負中國是由於滿清政府和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1949年以後到1978年改革開放為止,經濟崩潰和社會動盪跟列強及國民黨無關,特別是十年浩劫到底原因何在還需要好好反思。

 

        過去的30多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中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但中國是否是經濟強國還需好好考證。我們可以看到今天很多中國企業仍然依靠從外企拿訂單過日子,創新能力差,自主品牌弱。根據公開的統計,美國的研發預算中,每年有17%用於研發新技術 (discovery),日本每年用於新技術研發的預算比例為13%,而中國企業每年只有4%的預算用於新技術的研發。

  柯隆 的其他文章

  綜合國力

  飛機晚點成常態

  馬克思主義思潮

  中國人需要排毒

  萬達城的山寨問題

  經濟學家竹內宏

  文革情結與流毒

  中國的問題多嚴重?

  中國經濟的迷

  夢幻的奇蹟和僵屍企業

  市場經濟中的政府

  人定勝天?

  G20在作秀  

  經濟學家茅于軾

  人,應該有信仰

  安倍經濟政策-欲速不達

  更多》》》專欄:老柯要説話

       根據國際收支統計,中國與美國的商品貿易收支是中國的鉅額出超,但這個出超中有假像,因為中國的貿易結構是加工型貿易,高附加價值零部件依靠出口,所以説,實際中國賺到的錢比統計顯示的小得多。相反,美國的對華貿易收支雖然呈鉅額赤字,但美國與中國的服務行業收支呈現美國鉅額出超(營利),其中很大一塊是中國企業對美國企業支付的智慧財産權和專利的使用費,同時,現在每年有30萬中國學生在美留學,他們所繳學費就高達100億美元。所以,中國掙美國的是勞工的血汗錢,美國掙中國的是技術和知識錢。中國是經濟大國,還不算經濟強國。

        實現大國夢的另一個條件是強大的軍事力量。我不是軍事專家,無資格説三道四,斗膽以一個門外漢説一句,看到軍中的腐敗如此盛行,中國的軍力也應該大打折扣。中國的軍費有相當一部分被「碩鼠們」吞吃了。

         其實,即使經濟強大了,軍力也強大了,但還不能算一個真正的強國,一個真正的強國還必須有強大而輝煌的文明為基石。我們知道,唐朝除了經濟和軍事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輝煌的文明和文化。

        十年浩劫使得中國的古代文明和傳統文化摧毀貽盡。這40年來,早期還拍過幾部可看的電影作品,給我印象深的電影如張藝謀的《活著》,田壯壯的《籃風箏》,但過去的10多年就沒有給我留下印象的電影,小説也沒有,説到詩歌,北島之後,就沒有讀到好詩。

         文明要輝煌必須有一個自由創作的環境。今天的中國,文藝創作的環境自由嗎?我不説,我們可以去問問作家們!最近,使媒體喧嘩的一件有象徵意義的事是演員趙薇導演的一部電影由於啟用的演員中,據説有宣傳台獨言行的被迫換下。我沒看過趙薇的這部電影,無權評價,但通過影評知道該電影與政治無關。個別演員有何言論與電影無關,無端的上綱上線完全是文革時的做法。那個年代講究所謂又紅又專,結果浪費了多少美好的青春。文革流毒不肅清,中國不可能實現強國夢。



        説起過去近40年的改革開放,如果問及其成果可能很多人會回答説:經濟發展,富國強兵。但我不這麼認為。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在於使得只要有3億左右的中國人有了獨立思維的能力和習慣,他們不再被任何組織和個人忽悠。也就是説,至少有3億的中國人不僅有身體,還有了腦袋。這是奇蹟。

        但是必須看到中國還有10億人只有身體,沒有腦袋。所以用孫中山的話説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何以見的中國還有10億人沒有腦袋?證明這個事實的事例不勝枚舉。近日有人為了抗議國際仲裁廷關於南海問題的判決,認為那是美國人的陰謀,就到各地的肯德基店門口阻攔消費者吃肯德基。這次的判決是否美國人的陰謀尚需擺出證據,退一步説,即使是美國的陰謀,那也跟肯德基無關。聽説還有人把穿耐吉球鞋的人給打了,莫名其妙。難道中國應該把國內的波音飛機都砸了才算愛國嗎?

柯隆
        趙薇拍的是電影,搞的是文藝創作,不是政治宣傳。無端的給文藝作品加入政治因素本身就是破壞文明和文化建設。古代帝王如果一味要求先賢們的創作必須歌頌帝王,那中國怎麼會有詩經和論語等不朽的文明結晶。王羲之寫蘭亭序就是當時文人的雅興所致,並不歌頌任何人。但那是不朽的傑作。所以,政治之於文藝和文化應該更加包容,沒有自由的創作空間就沒有輝煌的文明和文化。十年浩劫,我們曾經生活在文化沙漠中,難道有人真的要我們回到文化沙漠中去嗎?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