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災,中國能否逃過一劫
2018/02/11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全球能稱的上是專家的人當中,沒幾個認為如今的股市會持續走高,因為沒有人看好美國經濟,雖説美國總統軟硬兼施要各國企業加大對美國的投資力度,所謂美國第一。美國總統最幼稚之處就是他認為風光美國可以獨好。經濟全球化的結果就是全球早就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美國不可能獨好。
那麼,此輪股災原因何在?
![]() |
大跌的上海股市(資料) |
顯然,全球經濟的基本面並沒有發生異變,如果説出問題,應該是金融政策和金融系統出了問題。雷曼兄弟公司倒閉以後,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中央銀行為了維持經濟增長,紛紛實施量化寬鬆政策,一是低利率,二是量化寬鬆。雖然美聯儲已經明確終止量化寬鬆,但全球金融市場的利率仍然處在歷史低位。
|
量化寬鬆造成金融機構裏囤積了大量流動性,隱性的通貨膨脹成了各國央行的煩惱。雖然,商品價格和服務業價格沒有出現通膨,但,一些國家的資産市場出現泡沫,比特幣投機造成異常泡沫。過去一年,美國經濟的基本面應該沒有太大變化,然而,紐約股市接連攀升,顯然帶有泡沫成份。
所以,此輪股價回調應該説是在情理之中。唯一沒有遭受太大影響的是中國的股市,資本市場尚未完全開放,打比方説,中國金融市場好比一個內海,不容易受海外風波的影響。當然,這並不是説金融開放沒有必要。金融不開放的好處是不受海外風波的影響,但是,從中國實體經濟的國際化角度來説,這樣封閉的金融體系自然會拖後腿。
從不久前的金融工作會議的決議可以看到,央行的領導們還是充分認識到了中國金融體系的風險的。雖然中國股市沒有被捲入此輪股災,但是,中國同樣在實施寬鬆的金融政策,去槓桿尚未完成。企業部門的負債率和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都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隱患。
長期以來,金融系統靠拆東牆補西牆躲過了一劫又一劫。財政成了為金融買單的最終的避風港。但是,財政絕對不是印鈔廠,財政本身也遇到問題,出現漏洞,特別是地方財政問題很多。等地賣完了,地方財政的問題就真正顯現了。
持續了四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造成人口金字塔倒掛,也就是説,尚待健全的社保體制面臨巨大壓力,入不敷出,這還不包括看護保險。今天,中國人最怕的就是年紀大了需要人看護,中國尚未建立看護保險,這一切都仰賴於財政。而財政絕對不是印鈔機。以前在本專欄曾經撰文指出過,我們中國人的納稅意識在世界主要經濟體,應該是很低的。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更何況政府往往不一定是巧婦。
所以,此輪股災,不應該成為中國人偷著樂的笑柄,而是為我們敲響的警鐘。金融改革刻不容緩,第一是內部改革,第二是加大對外開放。金融的作用是服務於實體經濟,今天,中國的實體經濟不斷國際化,中國早已融入全球經濟體,那麼,中國的金融沒有理由拒絕國際化。
另一方面,企業融資過於依賴銀行貸款(間接金融)必然提高其資金成本,憑藉中國的高儲蓄率的優勢,中國理所當然地應該大力發展證券融資(直接金融)。證券融資不僅可以降低融資成本,而且可以促進對融資企業的監管。對巨型的國有企業的監管往往依靠政府的國有資産管理部門,但更多的監管任務應該依靠市場本身。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
柯隆 |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