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中産階級,在想什麼?

2017/09/19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迪:在比較政治學教科書中,發展中國家的中産階級,是這些國家政治發展及轉型的動力。但不少政治學、社會學專家發現,這些年來,儘管中國中産階級隊伍迅速壯大,每人平均收入大幅提高,但中産階級作為一個社會群體,其政治觀點並不激進,而且日益溫和、穩健,已經成為中國政治穩定的基礎。

  

正在房産銷售中心看房的人們

   

  為何中國中産階級出現這種狀況呢?應該説,中國中産階級日益具有全球視野。今天,中國每年1.2億以上國民出境觀光,另有數十萬學子前往海外留學或回國就業。另外,中國的經濟政策、技術創新正在推動全球經濟、政治結構發生深刻的變革。但在技術日新月異的同時,中國社會深層,溫和的保守主義思潮悄然興起。這裡説的「保守主義」,並非特定的意識形態,而是一種對待社會生活態度。這種態度,主要表現在「對保有的渴望」。與西方保守主義表現出「懷疑或抵制變革」不同。人們發現,中國中産階級的保守主義傾向,主要表現在對財産保全、財産保值增值的執著。同時,他們普遍對食品品質、環境問題高度關切。另外,在文化教育領域,他們重視傳統、重視古典,具有文化保守主義傾向。這種「文化保守主義」,並非排外主義。而是一種「恢復、維護固有文化的思考與行動」。當然,中國社會也不排除國粹派對本位文化的堅持,但這不是中産階級的思考。

    

 劉迪 的其他文章

             

 以 「人民的名義」之後及共同善的構建

           

 「習川會」與世界,以及遠方

 

 「辱母案」反映中國社會轉型的「基層瓶頸」

 

 鄧小平身後的政治課題

 

 中國中産者子弟的日本


 「一帶一路」與中國外交範式轉換

 怎樣超越「文革」?

 中日關係的絕望與希望

  「亞洲化運動」的未來

 中日雙方,怎樣才能彼此感到親切?

 誰去北京閱兵?

 誰對中日關係破局負責?
 
 安倍不去俄國之後

 

  中國中産階級,其特點是信任政府,依賴權威。這個階級儘量維持與政府的關係。中國中産階級的崛起,得益於改革開放及經濟高速增長。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中國城市化運動,極大促進了中産階級産生。這個階級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已然成為中國政治不可忽視的力量。21世紀中國政治穩定,最不可忽視的是中産階級的支援。如何構築中産階級與政府的互信與相互支援關係,至關重要。因為中共的支援基礎,已從「無産階級」變為「中産階級」。

   

  中國的高增長、高房價,以及伴隨而來的個人資産膨脹,造成一批又一批中産階級。自上世紀90年代末,不斷有人預言中國"泡沫"破滅,但他們都失敗了。這是因為他們援用的,都是西方經濟學理論。最近有人出書,指出中國的泡沫是「剛性泡沫」,其中不乏中國政府的強力維繫。其實,中國中産階級財富地位的維持,與中國政府強力的政策支援以及組織支援密不可分,中産階級與執政黨已經形成共生關係。

   

  上世紀70年代末出現的中國工業化運動,導致中國環境遭到空前挑戰。今天,中國中産階級,在發展問題上,持有溫和的保守態度。在發展與環境兩者間,選擇環境保全,堅持環境保全先於經濟發展主張。中産階級首先是生活者,因此他們對食品品質、環境保護提出更高標準。中産階級的家庭觀念、社會建設思考出現了新變化。中産階級的生活、社會態度與選擇行動,已經並將繼續影響中國政治發展的方向。

   

  在中國,各種特殊利益集團,掌握巨大財富,擁有強大動員力、影響力。為了自我利益,各種利益集團可能干涉甚至破壞政治穩定。但中國中産階級的日益發展,促進了中國政治穩定。今天中國社會「左」「右」言論空間對立嚴重,對於這種對立,中産階級絕不介入。中國中産階級,是中國政治問題的平衡器。中産階級,他們擁有財務獨立,擁有專業知識。他們希望利用自己的技術開創未來。對未來持有審慎的樂觀與自信,他們內心反感、恐懼社會動盪,希望在現體制框架下,保持並增加自己的財富。

   


 

  中國中産階級不屬於「官二代」、「富二代」,也非社會底層。中國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促進了中産階級發展。但是,在城市化浪潮中,億萬中産階級呈現原子狀態,個體孤立、內心不安。他們強烈關心他們自己的財富是否能夠保值、增值,同時他們對安全、安定、安心問題有強烈要求。中國中産階級的財富、安全需求,構成了中國政治穩定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中國中産階級,政治參與度比較低,也比較消極。因此他們是政治世界中沉默的多數。他們對政治的這種態度,從目前看,也許有利於政治穩定。但從中長期來看,如何促進中産階級的政治參加,對中國政治來説是一個重要課題。 

 

為了提高孩子的修養,父母的教育熱情正在高漲(上海市內的音樂教室)

   

  作為社會政策,要防止目前中産階級的不穩定及其衰落。中國老齡化正在迅速發展,中産階級一旦進入退休年齡,可能在財務或心理上成為社會負擔。目前,西方已開發國家被高福祉政策綁架。「銀色民主浪潮」席捲已開發國家,老齡選民推動導致國家把財力日益轉向福祉。這嚴重影響壓迫國家預算對教育、新産業的投資。如何保證老年中産者的福祉與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平衡?在中國,一個居住在城市群中的銀髮族,可能日益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發聲群體。中國政治是否對一個高齡化的中産階級社會做好準備?

   

 劉迪

  在中國文化、教育界,傳統主義崛起。在社會日益分裂、小眾化過程中,傳統主義構成中産階級價值觀的基礎。自上世紀90年代,中國各地少兒古典閱讀班如雨後春筍。在文藝節目中,古典題材越來越多。今年9月,中國語文教科書採用的課文,古典部分超過50%。據説,這是1920年代以來,選用古文最多的教科書。上世紀的新文化運動,造成中國傳統教育的斷裂。有人説,目前教科書的修訂,是「矯枉過正」。如何看待文化、教育界的傳統主義?尼克森曾在《領導者》中談到美國革命與法國革命的不同。他説美國革命,其目的是為維護傳統,而法國革命,僅是把舊的東西一掃而光。其實,近代中國早期革命者,在這一個意義上,與美國革命者有共通之處。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喊出「告別革命」口號。也許,今天的中國知識分子,重新回到19世紀中國革命的歷史原點。他們革命的終極目的,本來是捍衛其本位文化。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劉 迪 簡歷 

日本杏林大學綜合政策學部及研究所國際協力研究科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碩士課程畢業、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博士學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