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消費者告別「面子消費」
2017/03/08
吉田忠則:在中國,「面子」始終是消費的關鍵詞。哪怕只是好一點,也要盡可能購買比周圍人更好的商品進行炫耀,這也是中國人購物的目的之一。但在最近,這種消費模式已開始發生變化。在消費結構變化的最前沿,日本企業的商機正在擴大。
![]() |
上海「尚嘉中心」的傑尼亞店舖 |
|
2月21日,中國商務部前部長高虎城在卸任前的記者會上總結了中國2016年的消費情況。據高虎城介紹,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4%。顯示出中國作為全球市場存在感日益提高的同時,消費也十分堅挺。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電子商務的急速增長,增幅達到26.2%,大幅超過整體水準。再來看來自其他地方的另一組數據,2016年中國的日均快遞使用人數達到2.5億人,快遞業務的處理件數增長超過50%。其背景是網際網路對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浸透已超過日本。
以上數據顯示出了中國消費的變化。此外,高虎城在記者會上還提及了質的變化。他指出「消費理念從講排場、重攀比向綠色節約轉變。我國消費市場的新特點和新變化,為我們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內貿流通體制創新、進一步擴大消費,提供了新的機遇」。對於了解中國以前狀況的人來説,高虎城的這一發言彷彿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下面稍微偏離一下話題。直到短短幾年前,在中國問別人「掙多少」都是理所當然的。其原因在於,作為經濟迅速增長的副作用,中國存在著「拜金主義」的影響。此外,由於收入體系尚未確立,只問對方職業無法判斷收入也是原因之一。當時的灰色收入也比如今更加普遍。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高額消費是顯示自己富有的很好手段。例如,擁有汽車本身就是地位的象徵。但如果都有車,車更貴的一方就更有優勢。這種心理決定了人們的消費行動。
對於中國此前的消費結構,SMBC日興證券高級經濟分析師肖敏捷的説明很有意思:「是兩個極端,奢侈品和假冒奢侈品就是象徵」。社會分化為有能力購買奢侈品的富裕階層,以及買不起奢侈品的低收入階層,但他們想要的都是奢侈品。面子成為消費行動的根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