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變局與日本的歷史機遇
2019/04/04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迪:3月下旬習近平主席訪歐收穫頗豐。首先,中意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義大利成為首個加入該倡議書的G7國家;其次,馬克宏、梅克爾相繼對習近平表示將參加今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3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艾里賽宮參加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在閉幕式上,歐洲議長容克致辭,他説中國與歐盟應一起做些偉大的事情,不僅為了自己,也為了世界。他的講話表明,今天的中歐合作已超出雙邊關係。馬克宏、梅克爾及容克與習近平的會面,表明歐洲正在調整對華政策,並尋找新的外交平衡。
中意「一帶一路」的合作,為其他G7國家開闢了道路。去年安倍首相訪華,中日簽署了第三方合作協定。此前日方提出加入「一帶一路」合作的4條件,中方積極回應。今年,習近平將要訪日。中日關係是否需要進行新的「調適」?中日關係能否再上一個臺階?當今中日關係向好趨勢未變,但中日對立因素並未根本消除。今天以及未來的數年間,國際大局將有更快變化,中日處於兩國關係改善、發展的戰略期。如何充分利用這一天賜良機,這有賴於中日兩國政治領導對此機遇的把握。在這個意義上,今年習近平訪日,是兩國推進雙邊關係的極好機緣。
![]() |
習近平和安倍晉三在釣魚臺國賓館握手(10月26日,浦田晃之攝) |
最近一段期間,中國民眾對中日交流表現了高度熱情。對中國中産階級來説,現代日本民眾生活及社會規範,為他們提供一種生活模式。日本後工業化社會的現實,對「世界工廠」的中國,展示了「更好生活」的樣板。解決當代中國的眾多問題如環境污染,貧富不均,人口老化等,日本經驗十分重要,非常值得中國研究。
中國中産社會不斷重新「發現」日本,重新審視日本價值及其意義。這種社會思潮,為改善發展中日關係提供了機遇。中日兩國政府與兩國人民,都應珍惜這個歷史機會,共同構築一種理性、穩定且生動活潑的雙邊關係。同時,兩國媒體,應對消除民族主義對立,實現兩國的民族和解做出貢獻。
日本社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其中人口減少及老齡化問題對現代日本國家帶來深刻威脅。現代國家構成由主權、領土以及國民構成,但最關鍵的「國民」卻在不斷減少。人口年齡中值大幅度提高,社會更加強調「安心,安全,安定」,社會改革乃至技術創新面臨老齡化瓶頸。日本戰後成功體驗造成的徑路依賴,束縛了年輕一代的創造慾望與發展空間。這種現實也深刻影響到日本民間亞洲認知。目前,日本存在亞洲認知嚴重滯後的現象。這些問題,均有待日本社會加以解決、突破。
![]() |
日本街頭的老年人(資料圖) |
|
近來日本媒體頻繁提及「中美爭奪技術霸權」,這種「議題設定」其實表明日本媒體正在探索新的中國報道模式。但是,「爭奪技術霸權論」很難説明中國技術革命的本質。中國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社會正義的強烈憧憬,是當代中國科技革命動力所在。中國社會正在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過渡,從全面工業化向高度工業化發展。但是,中國發展仍然面臨眾多未知數。老齡化、分配不均、中美關係等要素,這些都需要技術革命的突破。中國對技術創新的追求,既是源於中國文明的歷史,也是整個東亞文明復興的一個組成部分。
本來中日可展開更為深度的交流,但因此前兩國關係的緊張與積怨,目前雙方國民心存倦怠,芥蒂。消除倦怠、芥蒂既需要時間,也需要雙方政府、企業、媒體及民眾努力。在這方面,中國民眾先走一兩步,下面怎麼走,兩國有識之士都有建言。
中國的某些不確定性影響了日本對中國的政治判斷。面對當代中國日本仍心存疑慮。但是今天中日關係已經擴展到兩國各個業界,在許多領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未來發展中,只要兩國不斷發展共同利益,增強交流與互信,中日關係就會進入「深度理解」的時代。
今天東亞國家民眾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正在迅速變化,日益趨同。這種趨同,就是「亞洲的亞洲化「。這種趨勢的背景,是亞洲國家國土相鄰相近,自然風土相似相倣。亞洲經濟的躍進,彼此高密度大規模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亞洲民眾精神的結合。飲食、時尚、教育、藝術、青年、影視等各種因素彼此交會,正在創造一個生動的新亞洲。
面對世界大變局,日本有自己的「堅持」與「不變」。這種「堅持」「不變」,均是建立在日美同盟基礎之上的政治信念。儘管日本政治外交界對川普政治外交心存疑惑,但至少在政府層面,日本並無跡象修正戰後以來持續至今的這種制度。
![]() |
新年號「令和」發佈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表談話(4月1日,首相官邸) |
「堅持亞洲一員的立場」是日本外交三原則之一。面對世界大變局,如何不斷調整與亞洲各國的關係,堅持亞洲一員的立場,這是日本外交長久課題。今天,日本外交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更加深入理解亞洲,把日本融入亞洲,同時把亞洲活力引入日本。外交不僅屬於政府,而且也應屬於國民。究竟應該構築怎樣的亞洲外交,這或需要一場持久的國民大討論。
4月1日,日本政府公佈新年號「令和」,5月1日新年號適用。「平成」30餘年間,儘管存在天災人禍,但日本遠離戰爭,成為日本近代150年間唯一沒有戰爭的時代。今天,世界大變局降臨,亞洲發展以及中日關係向好,這是日本開闢「美好和平」時代的最好機運。在這場大變動中,日本將面臨自我挑戰。在這場世界大變局中,如何面對亞洲發展,吸收亞洲紅利,對日本未來國運至關重要。在這個意義上,重構亞洲認知,制定新的政治外交頂層設計將是日本不可迴避的課題。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
劉迪 |
劉 迪 簡歷
日本杏林大學綜合政策學部及研究所國際協力研究科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碩士課程畢業、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博士學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