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與中國外交範式轉換
2016/09/2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迪:8月底,自新疆喀什出發前往紅其拉甫口岸。近年,這一帶成為中國「一帶一路」構想的重要地帶。汽車沿喀喇崑崙公路經塔什庫爾干縣前往紅其拉甫口岸。這條公路正在翻修,很多路段車輛要在輔道行駛,十分顛簸。道路兩側多是崇山峻嶺,颳風下雪,都可能造成石頭滾落。道路狹窄,稍有不慎,車也可能滑落到深谷。司機是當地少數民族,非常熟悉地形,這讓人安心。這條公路1966年通車,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路長1032公里,其中中方境內416公里,巴基斯坦境內616公里。為建這條公路,中巴雙方有700餘人犧牲。
這一帶,自古是東西交通要道,留有玄奘、高仙芝、馬可波羅等人足跡。喀喇崑崙公路兩側山勢險峻,標高3、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今天以車代步尚覺勞頓,完全依雙足或馬匹旅行的時代,其困難可想而知。
紅其拉甫口岸,標高4693米。這口岸在中國很有名,因曾上過「春晚」。在這裡戍邊,相當艱苦。尤其冬天,如下大雪,補給往往困難。但是,今後,這裡作為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通道,可能發揮日益重要作用。2015年,習近平訪問巴基斯坦,承諾援巴460億美元,這相當於巴基斯坦每年GDP的1/4。據説,援助將用於鐵路、輸油管線、輸電設施、因特網等建設。
從重慶開往中亞的定期貨車 |
「一帶一路」的提出,源於習近平2013年在哈薩克及印尼的兩次講話。此後,這個概念日益佔據中國外交中心。「一帶一路」被譯作One Belt And One Road,但具體到底説什麼,很多人並不清楚。這究竟是一項外交政策呢,抑或是一個國際組織構想,許多人感到無法觸摸。但另一方面,這個概念絕非「大而無當」,其中有許多實實在在的實體、項目支撐,我們知道,亞投行、絲路基金、「中巴經濟走廊」等各種新機構、新計劃,都在這大構想下逐步展開。
的確,以傳統外交思維,很難理解「一帶一路」。日前在東京開會,有一著名日本教授問中國專家。中國專家解釋,「一帶一路」有3層意思。第一,意味著古老絲綢之路歷史的復興。從溝通東西貿易來講,「一帶一路」沿線65國互聯互通,這個復興可謂壯觀。第二,「一帶一路」是一個開放體系,不是會員制,對象不限於上述65國,不存在排他性。以亞投行成員看,其實也不限於亞洲,歐洲、非洲都有參加。第三,這個概念,還強調域內國家與域外國家的交流。如上述官員解釋,這個概念可謂無所不包。依西人觀點,一個概念太大,就難理解。但對中國人來説,並無違和感。中國人更重「實踐理性」。在行動中確認概念,充實概念,做實概念。這就是東西觀念之差異。
|
有人説,「一帶一路」目的是對抗TPP。其實,這個構想的目的,遠非對抗。一帶一路不是一個組織,既無組織機構,更無組織綱領,當然也就沒有什麼會員。「一帶一路」用中國政府的話説,這是一個「願景」,同時也是一種「行動」。「一帶一路」不要求取代任何現行組織,反而希望與現有國際組織協調,溝通。今天亞洲與世界,已有很多組織了。如上合組織、中國東盟10+1、APEC、亞歐會議(ASEM)、亞洲合作對話會議(ACD)、亞信會議(CICA)、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灣合作委員會、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等等。這些組織,各司其職,而「一帶一路」構想,用中方的話説,就是要在考慮上述地域性組織功能的基礎上,發揮補充功能。
「一帶一路」不是國際機構、不是國際標準,而是一種理念。「一帶一路」沒有敵人,它為理念而整合,而包容。這是「一帶一路」非常厲害之處。與近代或戰後興起的各種國際組織截然不同。中國外交已然發生了一個重大革命,即「一帶一路」外交,則是全方位、內外結合的開放。實施機構,不僅限於外交部,可以説這是一場全民外交、整體外交。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