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形狀(19)花火一瞬間

2014/08/06


       日經中文特約撰稿人 張維中:就近看煙火是一件很令人專注,卻也很容易分心的事。老實説,在一場一個多小時的煙火施放中,我全神貫注看煙火的時間大概就是前面跟後面的十幾分鐘。

       開場的時候,因為興奮與震撼而目不轉睛,而快接近尾聲時,意識到一年一次的慶典又要結束,所以這兩段時間的我,總是特別專注。至於剩下的時間呢,並不是煙火不好看了,只是一直盯著看的時候,就會有些干擾的事情出現。

      比方説,開始發現到身體疲勞的存在,必須不斷地調整坐姿和仰頭的角度。又或者,忍不住開始去想,煙火師未免也太厲害了吧!怎麼有辦法讓空中炸開的火花,那麼聽話的排出各種隊伍來呢?還有,在太空中沒有大氣層跟地心引力,煙火應該是放不出來的吧?這類令我分心的事。聽起來好像求知慾望很強似的,但往往這股好奇心隨著煙火放完也就煙消雲散。

      撇開這些個人怪僻而言,看一場日本的夏日花火,仍是一件值得也必須的事。我覺得要是沒在日本參加過夏日花火大會的人,不管來過多少趟日本旅行,就像是沒看過櫻花或是沒住過溫泉旅館一樣,説要全面了解日本風情的面貌,總還是少了那麼一點。

      對日本人自己來説,花火大會是季節的代名詞。日本不像華人社會隨處有夜市的傳統,只有在特定的節慶時,會場周圍才會冒出許多熱熱鬧鬧的飲食攤販來,那種「期間限定」的歡騰感讓他們倍感新鮮。對我們外國人來説,在日本看煙火多了另一種趣味,那就是看著日本的好男好女穿起浴衣,在大街小巷裏趕著花火大會。整座城市從午後開始,因為這些浴衣風景,讓人嗅見一股愈來愈濃郁的歡愉氣息。

      這兩年因為工作的緣故,每到夏天就會跑幾場日本的花火大會。固定會去的是七月底的隅田川花火大會和八月初的江戶川區花火大會。隅田川花火的名氣大,但我個人更偏好江戶川區花火多一點。可能是後者觀賞的距離更近一點,周邊沒有建築障礙物阻擋,而且又在有風的河邊,所以覺得更美。

       只是無論是哪一場花火大會,結束時人潮解散的擁擠場面,都令人懼怕。一個小時都進不了地鐵站,卡在汗流浹背的人群之中動彈不得,早已成為參加花火大會行節目的一部份。每次都説下次絕對不要再來了,但因為工作還是得去。然後,在煙火綻放之際,被那樣的美給震懾時,又覺得有來真好。只是,美好的情緒還沒沉澱好呢,緊接著就得面臨散場人潮的殘酷。

       東日本大震災那一年,因為考量社會氣氛和投入金援救災,終止了例行的夏日花火大會。然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卻有幾個志工串聯起來籌資,替災區的小朋友放一場海濱的小花火。有人問,既然有錢,為什麼不拿來給災民呢?因為他們相信救災不只是實質上的金錢給予而已,也該有精神層面的補強,讓災民特別是孩子找回失去的歡樂和希望。

       夢幻、燦爛卻只有一瞬間就消逝的花火,閃在孩子的眼瞳之中,絕對不是「錢就這樣燒掉了」的淺層意義。心底會照亮一條路,讓明天繼續前進,也讓回憶多了一盞失意時隨時能回頭取暖的光源。

       就像是我無論看過了多少盛大的花火大會,仍不會忘記被爸媽牽著小手,在淡水河水門的仰望夜空的那一年。

       花火的形狀早就記不清楚了,閃在心裏的光,卻永不熄滅。

張維中 簡歷

台北人,現居東京。在臺取得文學碩士後,08年來日。早稻田大學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于東京任職傳媒業。大學時以長篇小説踏入文壇,迄今出版著作24部以上。近作為散文《夢中見》,遊記《一日遠方》,小説《戀愛成就》。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