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形狀(20)家庭料理食堂

2014/08/13


       日經中文特約撰稿人 張維中:「家庭料理」這個名詞,儼然在日本已經成為了一種餐廳的類型。家庭料理不是連鎖的美式「家庭餐廳」,定義雖然曖昧,但大抵來説指的是個人經營的食堂。賣的不一定是和食或洋食,可能兩者都有,總之是日本家庭裏餐桌上常會出現的食物,有著媽媽的味道。

       對,媽媽。這是關鍵詞。家庭料理的食堂裏,最重要的是一定得必備上了年紀的老媽或老爸。他們是服務生、是店主也同時是主廚。他們抵過通常裝潢得很簡陋的食堂;他們本身就是獨一無二的好風景。

       最近喜歡上的一間家庭料理餐廳在自由之丘。自由之丘總給人洋派潮流的氣氛,但在車站旁卻有一幢看來年事已高的三層樓建築,藏了許多昭和風情的餐館、居酒屋和小酒吧。裏面偶然發現的一間食堂以日式定食為主,都是簡簡單單的家庭料理菜色,卻很美味下飯。整間店從裏到外,跟附近的咖啡館和西餐廳的氣氛反差很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起幾個月前去京都玩時,跟住在那兒的台灣好友碰面時,他興奮地告訴我,要帶我去吃一間在他的職場附近,很喜歡的在地餐館。我心想,所謂的在地,肯定是傳統的京料理了吧?結果,是一間家庭料理的洋食小餐館。起初我有點意外,但相信朋友的推薦,就帶著逆向操作也許會有驚喜的期待感踏進餐館。

       一對老夫妻開的洋食餐館,小小的規模,其實更像是吃茶店。大概晚上客人總少,店裏的燈光只開了一半。我和朋友委身在昏暗的吧枱式座位上,看著老闆和老闆娘不疾不徐地開始烹煮我們點的菜,像在自家廚房一樣,熟練自在。

      吃著端上來的食物,朋友開始跟我説這間餐廳和他的關係。才知道原來是和情人一起發掘的秘密基地。雖然不是什麼高級餐廳,但不知為何,常常在彼此有重要日子的時刻就會想來這裡吃飯,然後點最貴的套餐,慰勞自己。所以他説,他也想帶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幾個朋友,都來這裡吃飯。

      那一晚,在吧枱前,他聊了不少他們的事。我聽著,雖然知道那樣的相處恐怕很有問題,但這一刻,至少是在這間對他別有意義的餐館中,我該做的不是説出煞風景又自以為是的忠告,而是享受著他欣喜的分享,靜靜的傾聽。至於餐館的食物,雖然好吃,但老實説並不如朋友口中形容的垂涎動人。但,我知道是什麼原因,讓朋友覺得這些平凡的家庭料理,如此美味。

      幾個月後,得知朋友和情人的關係遇到了觸礁的困境。我第一時間想起的,竟是那個晚上的家庭料理。那一夜,我們咀嚼著食物,也咀嚼著每一句對話,感覺著餐館裏盤繞在腦海中的鮮明氣味,已是超越了食物本身。

      有時候,我們不説憂傷的事,並不代表無視蛛絲馬跡。我們不憂傷,只是因為我們太懂得什麼是憂傷。既然如此,就快快樂樂的先吃一餐吧,好讓某個心底重要的地方,永遠能保有純粹的愉悅回憶。


張維中 簡歷

台北人,現居東京。在臺取得文學碩士後,08年來日。早稻田大學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于東京任職傳媒業。大學時以長篇小説踏入文壇,迄今出版著作24部以上。近作為散文《夢中見》,遊記《一日遠方》,小説《戀愛成就》。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