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151)日本女性的「理想結婚對象」變遷史

2017/03/1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在我的周圍,有很多年紀比我小的年輕朋友。 其中,屬於真正的美女、同時性格好、人又聰明的年輕女性也不在少數,但令人不解的是,令人羨慕的她們仍然獨身的情況很多。

 

      想必是她們要求對方具備的條件太高、與她們般配的男性太少,但在交流之後發現,令人意外的是,她們似乎正在尋找普通的人。「不喜歡令人疲憊的男朋友。普通一點是最好的」。普通男性迎娶不普通的女性的時代已經到來。

 

      女性追求的結婚條件正隨著時代而不斷變化。在泡沫經濟時代(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日本流行的是「3高」。3高指的是高學歷、高收入和高身高。

 

泡沫經濟時代的舞廳(1993年,東京・芝浦

      「高」的程度也非同尋常。所謂高學歷,最低是一流大學畢業,或者是研究生和海外大學畢業。高收入指的是達到年收入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0萬元)以上。順便説一下,提到20多年前的1000萬,與今天相比遠遠更有價值。高身高指的是180釐米以上。當時有一種説法認為,滿足這3個條件的男性在日本人中還不到4%。

 

      當時,男性和女性都很樂觀。由於經濟形勢好,現金也滿天飛。一到耶誕節,即使是學生,也會在高級酒店的套房舉行聚會,在赤坂和六本木,如果不拿著萬元紙幣揮舞,就打不到計程車。海外旅遊變得理所當然。1986年日本赴海外遊客僅為550萬人左右,但到短短4年後的1990年,一舉突破了1000萬人。

 

      工薪族的零用錢平均達到7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200元),女性們理所當然地一身名牌,不但企業的員工旅行是海外,在舉行招聘説明會時,只要參加就支付「交通費」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800元)。

 

      就算不適合當結婚對象,女性們也會在身邊維持有用處的男子。提供交通工具、帶著女性到處跑的男子被稱為「車夫男」,按照女性期待的那樣請客吃飯的稱為「請客男」,而專門贈送禮物的是「供養男」。

那是想起來就讓人高興的時代。

 

      之後,日本泡沫經濟崩潰,進入了被稱為「失去的10年」的蕭條時代。女性們對結婚對象的要求也隨之明顯改變。女性們認識到「3高」未必會帶來穩定而幸福的結婚生活,接下來追求的是「3平」。

 


       「3平」指的是「平均的收入」、「平均的外表」和「平穩的性格」,符合這3個條件的男性作為結婚對象開始受到歡迎。簡直和泡沫時代完全相反。此前追求「高」的女性們注意到「平凡具備的魅力、普通帶來的安心感」。年收入不高也沒關係,只要達到4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4萬元)足矣。但是,希望對方具有穩定的職業。

 

      外表也是普普通通即可。如果太帥,將産生出軌的風險。此外,不希望在家庭裏産生沒意義的衝突。為了避免産生不必要的壓力,另一半最好是性格溫和。順便説一下,據説備受「3平」女子歡迎的是當「公務員」的男子。的確,穩定感出類拔萃。

 

      繼「3高」和「3平」之後,近年來受到歡迎的是「4低」男子。「4低」指的是具備「低姿態」、「低依賴」、「低風險」和「低燃耗」這4「低」特點的男性。

 

      低姿態指的是不自以為了不起、不採取自以為是的態度。低依賴指的是家的事情不依賴妻子。積極分擔家務和育兒工作。最近流行的「奶爸」就是這種類型。低風險指的是擁有穩定工作,遭遇裁員和事業失敗等的風險較低。低燃耗指的是不浪費,不在愛好上花錢……。

 

      長期以來,日本的女性很多都是專職主婦,男人在外賺錢、女性照顧家庭這一思維是主流。但時代已經改變。事實上,近年來很多女性希望結婚後繼續工作,兼顧工作和育兒。這樣的女性需要的正是「4低」男性。

 

      理想的男性形象,同時還是女性們對現實的投影。隨著女性們不斷變化,理想的男性形象也從「4低」轉向「3溫」。「3溫」指的是具備溫柔、愛女方、令人安心這3個條件的男性,作為結婚的絕對條件,要求男性具備溫柔、愛情和安心感這種精神上的穩定。要在結婚和生孩子之後繼續工作、兼顧家庭和工作,需要找到「3溫」男性。

 

      接下來看看現在。最新的流行是「3生」。3個「生」指的是,

生存力…………具有家庭裏發生問題時加以解決的能力

生活力…………即使不依賴妻子也能做好家務的能力、不依賴父母也能實現經濟獨立的能力

生産力…………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創造新局面的能力。有人脈、人緣好

 

      從我個人的感想來説,「3生」的門檻最高。同時感覺最近的年輕人最為欠缺的是「3生」。

 

      3高、3平、4低、3溫、3生……。日本的流行趨勢必將很快滲透到中國,「草食男子」就是典型例子。各位中國讀者,請一定多加參考。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奧摩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