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152)是節約還是吝嗇?
2017/03/20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在日本,從兒童的時候起,就徹底展開「避免浪費」的教育。或許是開創江戶幕府、帶來300年和平的德川家康的簡樸節約精神已經滲入日本人的DNA,對於具有社會地位、事業成功的有錢人的簡樸節約,媒體也樂於報道,並作為美談廣為流傳。
代表性例子就是土光敏夫(1896- 1988)。土光先後擔任石川島重工業和石川島播磨重工業的總經理、東芝總經理和懂事長,還曾擔任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第4任會長,被稱為「合理化先生」,在行政改革方面也大顯身手。土光無疑是昭和時代有代表性的實業家之一,但他受到日本人的愛戴,是因為非常簡樸的生活狀況。
![]() |
曾經過著清貧生活的土光先生 |
觀看一檔電視節目介紹的土光夫妻兩人的晚餐情景,發現功能表只有鹹魚、青菜、大醬湯以及煮得鬆軟的糙米飯,「鹹魚土光」這一愛稱由此形成。
土光的簡樸節約不僅限於鹹魚。此外還有很多。
「不去理髮店,在自己家讓兒子理髮」
「將無法再用的領帶當做用於田間勞動的褲子的腰帶」
「帽子修補之後繼續使用」
「刷牙的杯子用舊的,結果妻子説‘太髒了,扔了怎麼樣? ’」
這樣的逸聞很多。土光將生活費以外的收入全部都捐給了與母親有關的私立學校。
即使是在奢侈趨於日常化的經濟泡沫時代,「鹹魚土光」的趣事也經常被提及,藉以勸誡浪費。再看現在。日本經濟很難説已經完全恢復,個人消費仍然低迷,老百姓為維持生活,仍是以厲行節約為主流。
節約和簡樸的精神很重要。但如果超過必要限度,就將變成「吝嗇」。本人很節約,但被周圍的人認為是「單純的吝嗇」這種情況的確不在少數。那麼,過度的節約具體來説指的是哪些情況呢?下面介紹來自女性們聚集的網站的聲音。
〇在超市和百貨商場地下食品區看到的情況
「一過了晚上9點,副食櫃檯就將開始打折。但在9點之前,就有大媽央求店員貼上打折價簽」
「有大叔一到每晩8點半就會出現。裝上滿滿一籃子打折的蔬菜和降價的盒飯。我甚至懷疑是不是要去倒賣」
「為了省下伙食費,有人在商場地下食品區的試吃櫃檯走來走去。我可不想進行這樣的節約」
「結帳時只要説一聲‘不要袋子’,就能減去2日元(0.1元),結果有人多次重覆站排,一個一個商品分開購買。這已經超出節約的範疇」
反思點:某個盒飯在9點零5分之前按原價購買,是650日元(約合人民幣39元)。而9點之後貼上打折價簽,就是455日元(約合人民幣27元)。果然還是希望貼上降價標籤……。
〇特別喜歡拿免費的東西
「有人在食堂偷偷拿走牙籤和方便筷」
「索要很多街頭髮放的袋裝紙巾」
「要求對方多給一些每人一個的試供品」
「從酒店拿走免費的一次性備品,甚至是自己不用的東西」
反思點:酒店的牙刷套裝適合外出的時候使用。我會拿回家,這也算吝嗇嗎?……
![]() |
〇悲慘的飲食生活
「靠炒豆芽生活一週時間」
「在公司聚會和朋友之間的就餐會上,有人隨身攜帶飯盒。似乎將吃剩的東西悄悄打包拿回家」
「在超市購買降為半價的盒飯,當做第二天的午餐」
「在自己家使用購買的盒飯上附帶的「牙籤」和「沙司」等」
反思點:在能幸運地買到半價盒飯時,當然要當做第二天的午餐。第一次知道這算吝嗇。話雖如此,不知道剩菜打包帶走為什麼不可以。
〇過度節約水電煤氣取暖費
「有人在公司的熱水供應室洗衣服」
「曾聽説有人一滴滴往浴缸裏放熱水,為了盡可能避免水錶走字,將水儲存起來」
「手機和平板電腦充電全部都在公司進行」
「有人不使用家的微波爐,而是使用家門前超市裏的微波爐,以節省電費」
「不打開冷暖氣,忍耐炎熱和寒冷」
反思點:在3·11大地震以後,日本的家庭主婦們白天自己一個人在家時,都儘量不打開空調。努力避免浪費電力,這也算吝嗇嗎?
〇拜訪極端節約人士的家
「有朋友雖然房間裏安裝了空調,但絕對不會打開。即使有客人來,夏天也只用電風扇,冬天則是多穿衣服,就這樣硬撐著。雖然本人高興地談論低廉的電費,但我再也不想去這個人的家」
「有人對我説‘來新房子玩吧!’,結果去了之後,對方又説‘今天節約一點’,只拿出了罐頭。如果提前告訴我,我會吃點東西再去」
「在朋友家舉行家庭聚會的時候。往涼拌菜上澆調味汁,結果被對方批評説‘不要澆那麼多啊!’。後來,到我家來喝茶時,我拿出價錢很貴的咖啡牛奶,結果對方放了很多,還滿不在乎地説‘我要放很多’」
反思點:受邀去日本人的家裏,首先要「客氣」吧。真麻煩。
我有個朋友擅長做菜。她利用蘿蔔和胡蘿蔔的皮,製作美味的炒牛蒡絲(用油炒切得很細的牛蒡等、再用醬油等調味的菜餚)。完全沒給人以生活悲慘的感覺,成為出色的獨創菜餚。這是終極的節約菜餚。
節約當然是一種美德。
但超過限度的節約將讓周圍的人感到疲憊,還會影響一個人的口碑,因此或許應該適可而止。我也深刻進行了反思。
![]() |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