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156)「房間髒亂的人」攢不下錢?
2017/04/1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正如上周介紹的那樣,年收入高的人、也就是有錢人具有共同的活習慣。那麼,攢不下錢的人是什麼情況呢?可怕的是,似乎也存在共同的生活習慣。
例如據説「房間髒亂的人」攢不下錢。一位理財規劃師表示,「在無法讓自己的房間保持乾淨的人中,很多人不擅長掌控現在的收入和支出、妥善加以管理。同樣地,經常遲到、沒有時間觀念的人也會缺乏金錢觀念」。
心理學者也提及同樣的意見。「洗手間骯髒的人攢不下錢。洗手間,灶臺、浴室等的地方骯髒的人、不擅長整理整頓的人也不擅長管理時間和金錢,稱得上破産之人的特徵」(精神科醫生)
據説「將物品放在地板上」這個習慣也是攢不下錢的人的特徵。將物品放在地板上,是不擅長整理整頓的證據,也就是説,這是無法掌握整體情況的人。
此外,家有很多塑膠傘的人也要注意。購買塑膠傘是因為突然下雨時沒有隨身帶傘,這也是攢不下錢的人具有的行為。不愛查看天氣預報、不隨身攜帶折疊傘,相當於無法預測未來的情況。
我的母親過去是「生活經濟學」方面的專家。就是如今所説的理財規劃師的先驅。母親將重點放在「自我管理有助於家庭收支管理」之上,建議稱如果想攢下錢,要嘗試重新評估生活。要重新評估的重要項目有以下3個。
一要儘量掌握自己的錢包裏有多少錢。
在電子貨幣成為主流的今天,掌握錢包裏有多少錢有些困難。但是,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錢包裏有多少錢,當然亂花錢的情況也會增加,容易陷入貧困。「用途不明的錢」很多,是攢不下錢之人的特徵。
![]() |
2.是否漫無目的地順道走進便利店?
缺乏計劃性的人攢不下錢。代表性例子是「有事沒事總走進便利店」的人。這類人即使沒有必要,也會姑且走進便利店,結果購買了沒用的東西。此外,「有事沒事總走進100日元商店」也如出一轍。就算價錢低廉,如果大量購買不需要的東西,結果也是浪費。
無法做到理性購物的人經常衝動購物,浪費自然也將隨之增加。在夜上11點後仍開業的超市、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填補了現代人的不安和孤獨,與此同時,或許成為導致無用消費的元兇。
三是否存在「買便宜貨白花錢」的情況
看到「SALE」這種又大又紅的字樣,就不知不覺被吸引。但是,在擁擠的商店內作出冷靜判斷並不容易,容易購買與自己的衣服難以搭配的東西以及不需要的東西。買便宜貨致貧的情況意外地很多。高手會在平時提前逛自己喜歡的店,以便在促銷開始後,不用試穿就能迅速購買。這是生活的智慧。
以上是我母親的建議。不過,現代變得更加嚇人。以下是某網站發佈的「容易陷入貧窮的人的生活習慣自查項目」。滿足5項以上的人要多加注意。
![]() |
□不知道每月自己的手機費花多少錢
□不知道每月餐飲花多少錢
□需要時每次都從銀行的ATM取錢
□每天順道去便利店
□遇到打折促銷、總是購買計劃之外的東西
□無法抵抗限定商品這個説法
□遇到低價促銷就大批量購買
□經常購買彩票
怎麼樣?雖然設想的是日本的生活,但我認為中國也基本相同。
此外,觀察某雜誌策劃的「攢不下錢的人的行為模式」這一問卷調查結果,再次發現生活習慣和金錢的相關性。攢不下錢的人的行為模式包括以下項目。
·吸煙,經常喝灌裝果汁和瓶裝飲料
·經常做西班牙海鮮飯和acqua pazza(注:將海鮮類與蕃茄、橄欖等一起用白酒和水煮)
·經常購買生魚片
·週末的早午飯吃薄煎餅
·晚上喝酒的下酒菜包括起司、肝醬、生火腿、生牛肉片、熱蘸醬(Bagna càuda、義大利式火鍋)
·時常做手工拉麵、精益求精的12小時燉煮咖哩等
·戶外用品等每年只用2~3次,卻都購買更好一點的東西。
·對於在高檔超市購買食材毫不猶豫
·喜歡逛百貨商場等的物産展
·喜歡和鹽麹(注:用鹽、曲子、水按比例混合、發酵而成的日本傳統調味料)一起吃的辣椒油
·希望過上有品質的生活
·參加草裙舞等雖無益於現實生活、但有助於內心豐富的技藝學習
這類人無法抵制「更好一點的東西」,堅持「好不容易才買」的想法。即使單獨看只有數千日元(1000日元=62元人民幣),但如果全部都是「更好一點的東西」,也是有多少錢都不夠花。在所有方面降低消費水準並不容易,因此首先將購買「更好一點的東西」的品類鎖定為1個或2個,或許是儲蓄的捷徑。
有錢總比沒錢好。通過改變生活習慣來消除浪費,能不斷攢錢,大家一起不斷改善生活、變成有錢人吧!
![]() |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