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60)你的人生想讓AI(人工智慧)決定嗎?
2017/07/19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美國、日本、中國等都加緊腳步在研發AI(人工智慧)本身及相關産品,我出身的台灣為了急起直追,把今年訂為台灣AI元年,身邊也接二連參有許多跟AI結合的事件登場,像我的好友的趨勢(TREND)科技的台灣團隊還用AI擊
退了勒索病毒「想哭(WannaCry)」,被紐約時報譽為最頂尖的防毒業者,股票大漲幾成,讓我羨慕死了;我的家人是全球職業棋士唯一參加圍棋AI開發的,因此出版了日文跟中文的迎接圍棋AI新時代的書,而我每天讀的日文版的日本經濟新聞,有關財務報表分析的新聞也是AI記者寫的,AI無孔不入,更可怕是AI現在已開始在參與新社員入社資格審查,大學畢業生是否能找到工作,居然AI決定第一關。
![]() |
去年3月圍棋AI的AlphaGo擊潰李世乭 |
AI出現,衝擊了許多至今被認為是優秀的人才能勝任的「師」級的專業人才,像是會計師、財務分析師、稅務代理師等,未來律師、藥劑師甚至連醫師等都可能遭取代;尤其去年3月圍棋AI的AlphaGo擊潰李世乭之後,再也沒人懷疑AI開車開的比人好的可能性了,今年5月AlphaGo再度擊潰世界最強的柯潔後,就完全結束人跟AI對立時代了,人跟AI決鬥完全不具意義了。
或許因為如此,人在AI面前突然變的很渺小,雖然目前還是人在運用AI做事的感覺;像7月2日投開票東京都都議員選舉時,為了提高年輕人的關心,選舉管理委員會還活用AI在澀谷作宣傳,AI會讀取看代言女星橋本環奈海報年輕人的「歡喜」「驚奇」等表情,如果微笑,就算是在宣傳會場虛擬地投了「贊成」票,非常轟動。
但這還只是把AI拿來當宣傳道具,外加幾分娛樂性,算是皆大歡喜的運用;不過,但AI逐漸管理起許多跟人有關的事了。
![]() |
有一部分的日本企業已經開始用AI來選拔人才 |
像今年日本就業戰場裡開始有大企業如軟庫(SoftBank)、瑞克魯特(Recruit)、全日空(ANA)、福井銀行等都宣佈用AI來選拔人才,也就是先是求職者的報名錶的審查,由AI來做,每個公司在報名錶列了多種項目如第一志願、挑戰、速度、意志等,求職者依照自己的強項,説明自己的狀況等,最後是由AI來做第一回合的淘汰。
比較令人不安的是這些企業的AI到底是以什麼樣的基準來選擇、淘汰的,但據説不包括學歷、性別、國籍,比人來審查似乎更沒偏見;不過這些企業也承認,這類人事審查A還在起步階段,還需要相當多的數據來學習,才會更成熟;不過AI也已開始理解人類語言的所謂「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才可能去分析這些人寫得自己意願、故事與理想的報名錶了,而這些大企業顯然相信這些AI判斷能力已經比人好,才會把最重要的第一關的淘汰工作交給AI做。
這些企業用AI來審查,宣稱的理由是「公平」,因為果人來審查,都會傾向於選擇A級大學畢業生,而AI的話,則即使F級大學畢業生,只要優秀,也會很精準地被AI選拔出來,不會有滄海遺珠之恨;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用AI可以精簡人力,像軟庫單單審查報名錶,用AI就省了75%人力。
![]() |
能夠使用AI進行對話的機器人 |
接下來的適性測驗等,也開始有企業是用AI進行,未來如果AI對於人類的視線、表情、韻律、音質等都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判斷力的話,則甚至也可能會讓AI來參與最後的新社員面試,AI對人的影響越來越大。
事實上日本早年起就曾運用AI來預測手機的解約,對於可能解約的客戶展開各種聯繫與優惠攻勢,來防止解約潮發生;在人事部門也早用於「迴避離職」,對於多離職率高的職種如照護等,從社員的各種數據來預測誰有離職可能,提前預防,或用來預防員工的憂鬱病、發掘優秀人才等,或讓員工在企業內適合的位置工作等。
對於改善人事方面的業務,AI被認為是有相當程度貢獻,但因為企業沒有公開AI審查基準,讓人擔心是否加入其他因素如容貌等,雖然人類的審查也往往非常重視容貌等,但並非必然,這些微妙的感覺如果AI基準化,是否會造成另類而無法理解的不公平?此外,表面説是要「迴避離職」的AI分析結果,是否反而成為企業裁員等根據?
AI判斷不容許矛盾與謊言,不近人情,看起來似乎很公平,但人性本身並非如此,依照這樣判斷來選擇,果真會是最好的選擇嗎?
當然把AI用在人本身的例子,不僅是日本,連美國也在運用,像是對於是否讓服刑的犯人提前出獄等,也相當普遍地採用AI來判斷,但犯人本身並不知道,不少犯人即使因為AI而獲得提前釋放,但並不感激,非常驚訝,甚至有幾分憤怒;許多監獄行政所用的AI判斷基準裏,還是有人種、出身家庭等,會讓人擔心啟用AI,反而可能加深人與人的偏見。
原本人事部門掌握員工生死大權,是企業內最神氣的部門,大家都得罪不起,現在跟其他總務、財務部門一樣,人事部門自己也因為引進AI而成為很可能被精簡裁員的部門,這或許也是AI帶來的一種悲哀的平等化吧!
讓AI不斷去參與人類在人生裡最重要的事,其實還是讓人非常不安而且不舒服的,像是現在許多婚友社(婚姻介紹業者)也用AI來配對,據説還比資深媒婆配對成功率更高,但是AI如果全依照輸入的基準來篩選,其中或許包括收入、人種等,世間有些人一輩子都會被認定是「沒有適合你的對象」,但自己卻不知道原因何在,社會階級會更加固化。
企業決策型的AI也不斷在研發中,未來你工作的企業的社長其實很可能就是AI,AI執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牛耳;AI逐漸掌管那麼多人類自己的事務,徹底影響人每個人的人生,這真的是人類所想要的嗎?人類似乎需要有更高的智慧來判斷AI運用範圍,才不會讓人類真的變成AI的奴隸吧?
![]() |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吧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