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182)爸爸和媽媽的運動會 ─佔座位戰爭
2017/10/30
日經中文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日本的秋季是舉辦文化與體育活動的季節。學校自不必説,在職場和各團體,文化節和運動會等活動也接連不斷。
其中,9月和10月是運動會的季節。秋季最適合室外運動,在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等學校,運動會都集中於這個時期。走在街頭,能聽到小學運動會的情形通過揚聲器傳出來,這是令人實際感受到和平的季節。
![]() |
此外,在運動會的季節,體育類報紙、電視和雜誌的娛樂欄介紹的是,明星的孩子們參加運動會的情形。
即使是明星的孩子也有隱私,因此隨便發佈照片屬於違法。媒體關注的是明星本人。也就是説,明星們在孩子運動會上參觀比賽的情形將被報道出來。他們混在普通人之中,在家長座位上鋪上墊子,為孩子加油助威。甚至是皇太子夫妻,也坐在普通座位上喊加油,這種照片曾刊登在週刊雜誌等之上。
幼兒園和小學的運動會是能實際感受孩子們成長的絕佳機會。這是一年一度的公開舞臺,大家都希望找到位置好的座位,積極將孩子的樣子拍入錄影機和相機,這是全世界爸爸和媽媽們都具備的想法。
希望找到好座位……,那應該怎麼辦呢?就是提前佔座位。運動會時提前佔座位是爸爸們的重要任務。
隨著少子化的加劇,運動會的佔座位大戰正逐漸變得激烈。日本的雜誌介紹了某民間公司實施的針對家有孩子上小學的100名男性的調查。據稱,運動會時提前佔座位的排隊時間如下。
第1位 1小時以上3小時以下
第2位 3小時以上5小時以下
第3位 30分鐘以上1小時以下
第4位 30分鐘以上1小時以下
第5位 5小時以上7小時以下
其中,甚至有爸爸回答稱,在7小時以上10小時以下、10小時以上之前排隊,令人感到驚訝。
就算排隊很長時間也想確保好位置。由此可以感受到爸爸們的熱情,而且也並非不能理解爸爸們的理由。(下面摘自刊發專題報道的某雜誌)
「油布帳篷很容易搭建,希望佔據能清楚看比賽的位置。由於按地區劃分位置,分區之內的爭奪戰很激烈」(38歲、栃木縣)
「要尋找適合拍視頻的位置,總之需要很長時間!」(35歲、奈良縣)
「這是讀小學1年級的兒子首次參加的運動會。自己的孩子被選為各學年致辭的代表,所以想在好位置觀看」(32歲、山口縣)
「校園很狹小,學生人數很多,如果不排隊,就沒有中午和孩子一起吃盒飯的位置」(千葉縣、40歲)
「親戚等也要參加,需要寬綽的位置」(東京都、42歲)
「和在家長參加的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相比,佔據好位置更能讓一家人高興」(41歲、埼玉縣)
「我有3個孩子,從最大的孩子算起,到今年是第8年。每年都提前佔座位,競爭日趨激烈。不能輸給競爭對手!」(55歲、東京都)
對於爸爸們來説,運動會就等於提前佔座位,這樣説並不誇張。
爸爸,奮鬥吧!
那麼在運動會時,媽媽的職責是哪些呢?
媽媽具有「準備便當」這一重要任務。運動會上的午餐必須準備和平時盒飯有所不同的東西。在排隊幾個小時佔據的座位上,全家人和孩子一起吃。還經常招待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因此盒飯越豪華越受歡迎。
對於運動會的盒飯來説,絢麗多彩非常重要。打開盒蓋時的視覺衝擊很重要,因此大量使用小蕃茄、紅辣椒、花椰菜、魚糕和水果等色彩鮮艷的食材,以顯示出豪華感。
即使是乾炸食品、飯糰子和煎雞蛋等盒飯的常規菜餚,在運動會之際,也需要多下功夫。如果是乾炸食品,除了普通的口味之外,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準備凸顯咖哩味和大蒜味的東西。
飯糰子也不能是單純捏出來的東西。除了海苔之外,還要加入用大片葉子和山藥海帶捲起來的東西、或做成動畫的卡通人物等,必須製作成運動會版。
由於是在照片和視頻裏保留一生的東西,這也是媽媽大顯身手的機會。
媽媽,奮鬥吧!
除了提前佔座位和製作盒飯之外,運動會觀賽道具也需要提前準備。
其中,高倍變焦的錄影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佔到好位置,就必須從後面給孩子拍照,可以高倍變焦的相機絕對不可缺少。
小一點的椅子也要提前準備。不但爸爸排隊時需要,而且在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看比賽時可以使用。戶外墊子、午餐套餐等自不必説,而且最好是品質好的東西。墊子不能是單純的乙烯樹脂造,需要厚而結實、有彈性、坐著舒服,而且圖案等也要漂亮。
在絕對需要的運動會用品中,準備垃圾袋是日本特有的習慣。弄髒校園是作為家長失去資格,因此垃圾要各自帶走。
在寫稿件時回想起來,在很久以前,我在參加小學時代的運動會時,祖母曾給我準備了大量拿手的油炸豆腐皮壽司。即使在「賽跑」中摔倒,排在最末位,午餐和家人一起吃到油炸豆腐皮壽司,懊悔也會頓時煙消雲散。
雖然有時感到日本人的運動會情景多少有些滑稽,但一想到這樣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作為回憶永遠保留,爸爸和媽媽的努力也就獲得了回報。
加油加油,爸爸&媽媽!
![]() |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