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77)日本年輕人為什麼不愛上小酒館?

2018/03/14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日本上班族等至今生活很重要一部份就是晚上到自己常光顧的小酒店(日式小酒館,スナック、snack)去喝兩杯,跟酒店的媽媽桑或同事、朋友、其他客人等吐訴自己的狀況,也跟不同業種的人交流,算是日本非常特有的文化,最近甚至還有首都大學的法哲學教授谷口功一還寫了一本『小酒店(スナック)研究序説 日本夜間公共圏』來談小酒店的重要性,藝人如玉袋筋太郎也不斷訴説小酒店有多好,但事實上是日本年輕人都不大上小酒店,小酒店跟書店一樣,逐漸在消失中。

 

 

     日本這種小酒店,在全盛時期,被認為有30萬家左右,現在據説是10萬家,是4萬多家的便利商店或5萬多家的齒科醫院的2倍以上;這種小酒店遍佈日本全國各地,任何大小車站附近的喝酒街旁或人口稍微多的街道乃至偏遠的小商店街等都密布有無數店家,小小電光板也是人們夜間的小燈塔。

 

      這些小酒店被稱為是日本「夜間的社會大學」,許多人被上司、前輩帶去喝酒,在其中學習人際關係等,或被外國人認為日本因為有這些小酒店,讓苦悶的日本人在打拼一天之後,有地方發洩,才不需要那麼多的心理諮詢師,因為媽媽桑就扮演了心理諮詢師角色,許多人在此諮詢苦惱與人生。

 

      高度經濟成長期的日本,小酒店是聚會後2次會、3次會(第2攤、第3攤)的必然去處;我在特派員時代,也曾讓許多日本同業的朋友帶去小酒店,那個時代交際費多,許多企業的高級主管甚至靠交際費就能支援自己喜愛的小酒店維持下去。

 

      但現在小酒店的媽媽桑不斷高齡化,或許體力不支,就只好關門;此外,現在前輩帶著後進的晚輩、部下等去小酒店喝酒的文化也逐漸稀薄化,也因此沒什麼年輕人去,只有偶而有什麼歡送會的2次會等才跟著大家一起進去,否則在普通年輕人眼裏看來,都覺得小酒店是氣氛怪異的邪門的場所,尤其大部分小酒店不接受陌生客人,一定要有人帶進門才行,因此年輕人自己不容易也不會去打開小酒店的門。

 

      很多年輕人認為小酒店是昭和老舊的時代遺物,或是歐吉桑們才愛去的休憩場所,收費體系也不明朗,的確也有許多媽媽桑是看人收錢,而且有的客人還能賒帳等,也因此年輕人覺得是跟自己無緣的地方,尤其年輕人現在喜歡在專門吃吃喝喝的居酒屋或洋式的酒吧(bal)等,喝喝紅酒、啤酒或流行的(加了蘇打的威士忌)的Highball等,吃點好吃的菜餚,不會想在小酒店喝媽媽桑調的威士忌,然後耗上一整個晚上的時間。

 

      以前卡拉OK店不普及的時代,許多人到小酒店去唱卡拉OK,但現在各種卡拉OK店普及,1人卡拉OK也不奇怪,想唱歌的人自有去處。

 


      許多年輕人即使被上司帶去小酒店,進店後都在玩自己的手機、上SNS,就是上司唱歌時也不大聽,也不跟店裏的媽媽桑或女招待搭訕,也沒有要跟其他客人交流;總之年輕人無法理解上司等50歲以上的人要去小酒店跟媽媽桑等報到的心情。

 

      許多專門研究小酒店或小酒店愛好者都認為,日本年輕人所以不上小酒店,是因為他們已經習于一個人,不像歐吉桑們上小酒店邊喝酒邊吐訴各種苦惱,自己升遷失意或是失戀、家庭問題等都可以説,媽媽桑或是輔助性的女招待成為歐吉桑們的説話對象,多少扮演假性情人、媽媽的角色,媽媽桑原本就是日本男人的另一個媽媽。

 

      不過現在年輕人不會在一家企業裏忍耐一輩子,工作有不滿就辭職,因為怕被分手、拋棄就乾脆不談戀愛,自己一個人吃飯購物、旅行也都OK,即使跟朋友交往也是靠一支手機就全部自我完結了,不大需要靠小酒店的世界跟別人發生關聯;也因此許多歐吉桑們認為年輕人不上小酒店就是身為人的一種自我放棄,歐吉桑們認為「人必須要在人群裏活」才行,不是一個人自己活。

 

      當然小酒店業界也有相當危機感,許多小酒店現在比較開放,提供美味餐飲,價格明朗化,讓一個人或團體都很容易利用,看板寫法明白,所謂初次利用的「一見桑」也很容易開門進去,也利用手機APP或SNS等,讓年輕人容易預約而理解店內狀況等,也雇用能讓年輕人容易談心的稍微年輕的女人來當媽媽桑,小酒店只好慢慢轉變為新時代小酒館,否則不僅媽媽桑衰老,客人也衰老,小酒店文化就難逃消失的命運!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