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78)在新幹線內不能吃肉包子?

2018/03/2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雅虎新聞3月中旬發了媒體人洼田順生寫的「在新幹線無法吃551蓬萊豬肉包的日子即將來臨(「551蓬萊の豚まん」が新幹線で食べられなくなる日)」的文章,瞬間引來了三千條留言,到3月26日為止,達4997條留言,以總是保持沉默的日本人而言,算是很熱烈的,看來食物臭味問題,尤其是在長程電車內吃東西的大家都有話想説,贊成反對各有理由。

 

大阪551蓬萊的肉包子

      大阪551蓬萊的肉包子從廿幾年就很出名,雖然東京池袋等也有分店,但購買還要排隊,到大阪出差、旅行,許多人都在搭新幹線回東京等前買幾個肉包或蝦仁燒賣等當土産,送給家人親友,也有人開始在車上就拆封,邊喝啤酒邊吃起來,也被認為這是許多上班族因為交際費減少,因此無法在大阪鬧區喝杯酒才離開,只好買蓬萊肉包來在回程新幹線享受大阪的餘韻。

 

      551蓬萊的肉包子在華人圈也非常有名,大口味很接近,而且對於肉包味道很適應,因此華人覺得在室內、車內吃肉包不算什麼;但對於不喜歡這種有點蔥味的人而言,非常受不了,也因此被稱為是「肉包恐攻(恐怖攻擊活動)」,甚至有人在車內吃,當場還會被數説,或有人去跟鐵路公司抗議,認為不應該讓人隨便吃肉包子,味道太臭了。

 

      但有些人認為不應該因為個人好惡就管制這種庶民的小小樂趣,如果肉包子不能吃,那從東京回大阪時,很多人買橫濱崎陽軒的燒賣來當下酒菜,難道就沒味道嗎?就算大部分日本人都很習慣的火車便當,吃起來也是味道很重,對沒吃的人而言是很不友善的行為,有的人想休息,卻因為臭味而無法入睡等,問題似乎也不小;但到底哪個味道可以,哪個味道不行,誰有權利決定或是出面管制別人呢?

 

      日本新幹線1987年也曾在車廂內販賣大阪名店的章魚燒,許多乘客也是當作下酒菜來享受,醬汁味道太過濃厚,而且吃完沒好好密封收拾的歐吉桑很多,遭到抗議,即使旺季時可以每個月賣到10萬盒,也只好取消不賣了;這種被認為氣味太過濃烈的食物,不喜歡或沒吃的人,都會叫「臭死了!」「令人作惡!」也有人覺得喝酒也很受不了,酒氣沖天的歐吉桑也不大受歡迎,很多人説:「肉包子還一下就吃完,喝酒則不等那人下車就沒完沒了!」

 

      日本原本就是對味道相當敏感的社會,像是華人或南韓人等習慣蔥、蒜、酒菜等味道,但日本人則很敏感,因此日本許多中國餐廳或南韓餐廳都會送給客人口香糖或小糖果,就是為了去除用餐後臭味;日本人也有人喜歡吃蒜等,但都考慮明天是否有重要約會、會議等;或跟朋友一起用餐時,要吃蒜頭,也要先問對方「你介意我吃蒜嗎?」或對方也吃蒜,自己才吃。

 

      日本的藥妝店或便利商店,甚至車站月臺的賣店等,到處都在賣各種口腔清涼劑,夏天則還出售各種除卻汗臭、體味的消臭劑;總之,如果自己身上有什麼臭味,是對別人很失禮的事,大家對此都很緊張,或許也因此對製造臭味或濃烈氣味的人,覺得是沒常識的人。

 

      對臭味敏感的糾紛很多,許多烤肉店、拉麵店等都面臨鄰居抱怨有燒烤或熬骨頭高湯等惡臭,不能不裝上高效能濾網;日本這幾年有在店裏烘焙咖啡的熱潮,我剛去採訪過一家名咖啡店,該店就擔心烘焙咖啡的味道會困擾鄰居,還特別加裝過濾烘焙時冒出的咖啡香的機器及特殊濾網,這也是非常日式的貼心,的確,就算再香的氣味,也沒權力強迫別人一年到頭都聞的。

 


      最近日本關於味道擾人現象甚至成為社會問題,就是洗衣服時用的柔軟劑或芳香劑,很多人還會頭痛,不僅心理上無法接受,生理上也會對別人造成困擾,尤其有些敏感體質的人的確會不舒服;在車內吃東西,也是有些人真的會嘔吐等,也因此日本的巴士大多是不准在車內吃東西的。

 

      對於不喜歡的事物,現在許多人都會稱之為「恐攻」如「肉包恐攻」,或有人討厭麥當勞的油炸味道,也稱之為「麥當勞恐攻」,或過度刺鼻的香水是「香水恐攻」,或有的人在車廂里耳機泄出的雜音太大,也認為是相當困擾的恐攻。

 

 

      話説回來,買肉包子在新幹線車廂內吃,也流行了25年,4分之1個世紀了,沒有太大問題,只是區區的肉包子,也不是會危害他人健康的香煙等,為什麼現在開始有人會當場批判吃肉包的人呢?

 

      文章的作者或日本許多專家都認為現在日本人比以前會抱怨,許多必須跟客人面對面的服務業者都覺得中高年的日本人很愛抱怨,動輒抗議,變成一個抱怨大國、抗議大國,無所不批判、抗議,肉包子不過正好很容易成為對象,如果批判吃肉包的人越來越多,那或許跟新幹線內無法吃章魚燒一樣,或許也可能不能吃肉包子了。

 

       如果不能吃肉包子,或許將來也會延燒到其他食物如燒賣、火車便當等都不能吃,甚至連柿種米果等小零食,覺得有味道的人就是有味道,什麼都不能吃,那搭長程火車去旅行時的一大樂趣、傳統真的就會消失嗎?令人憂心。

 

      就像日本最近有所謂的「和服警察」出現,亦即年輕人覺得穿和服有意思而穿和服,但走在街上就會招來許多中高年説教,指斥説「穿都穿不好,搭配的腰帶不對,還敢穿!」「穿和服連路都不會走,真不像話!」「穿和服還邊走邊説手機!化粧怎麼這麼濃!」等等,這樣會讓年輕人更不想穿和服,或許也會扼殺另一個傳統。

 

      肉包子的問題,讓許多人發現日本是愈來愈不寬容的社會,或許是接受別人不同行動的默契越來越闕如,或許趁著這種個人差距大的氣味問題來發洩、控訴別人,這也是日本社會中高年愈來愈苦悶、幸福感很低的一種象徵吧!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