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83)一個人吃飯,有什麼不對?

2018/06/06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英國首相梅伊在今年1月宣佈任命了孤獨大臣,凸顯孤獨問題嚴重化,必須出動國家力量來關照,而且説孤獨的負面影響,給英國帶來間320億磅(約4.9兆日圓)損失,孤獨現在是許多國家共同現象,雖然是問題,但也無法單純認定就是非常糟糕的事;因為像日本現在獨居或陷入孤獨的人也很多,不僅老年人,年輕人也是,所謂自己一個人吃飯的「孤食」也非常多,近乎每6個人有1個人每週一半以上都是自己一個人吃飯,這些人也不想老被認為很可憐,或被當作社會問題來對待。

 

 

     日本4月底內閣會議通過的「食育白皮書」指出,一整天都是一個人吃飯而每週過半的人已達15.3%,比2011年增加5%,這也是單身以及小人數家庭增加的自然結果;此外在集團生活相當多的日本社會,有的人還故意選擇自己一個人吃飯,算是獲得片刻的自由,「孤食」被當作消極、肯定的事,也逐漸不符合實態了。

 

      雖然像英國認為孤獨會帶來經濟損失,但日本卻也逐漸摸索出一些屬於「孤食」的市場,像是1個人的話,在家做飯的次數大為減少,成為外食市場的生力軍,許多餐廳都增設適合「1人樣」的櫃檯式位置,未必全是經濟損失。

 

      宛如日本漫畫《孤獨的美食家》(孤獨のグルメ)所描述的,許多都會人是想要好好享受不受限於時間與社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自己很幸福地填充肚子,就算是很短的時間,也想要不被干擾地品嚐自己想吃的一些餐飲,即使是廉價的B級或C級美食,這種容許自己一個人吃飯的孤高的時間,或許是時代給現代人的一種平等。

 

      現實上許多中高年上班族蛻變成為老闆、經營者之後,最大樂趣就是可以1個人按照自己的節奏、步伐享受餐飲,不必陪客戶或上司、部下吃飯了,「孤食」儼然是成功的象徵。

 

      的確過去曾有公司群組裏落單、被孤立人的人,不想被人看到自己用餐模樣,而到廁所「個室」裏用餐,蔚為話題,「便所飯」的確讓人覺得有點黯淡悽慘;但現在日本可以簡單用餐的「孤食」地方大增,許多超市、便利商店等現在都有用餐空間,1個人吃飯毫無問題。

 


      但日本或是其他東方社會如南韓、台灣等也多少認為家人當然應該一起吃飯,然而因為生活形態複雜化,即使住在一起,分開吃飯的「個食」現象很平常,當事人其實不覺得有問題,但總要被認為是值得同情,也就是硬把「孤獨」「個別」跟「寂寞」畫上等號,其實也有很大誤解。

 

 

     「孤食」多少還被認為是個人自由選擇結果,但「個食」從2000年名詞出現至今,還是很負面的形象,尤其認定讓小孩「個食」就一定是母親放棄育兒責任,孩子是很可憐的,但每個家庭狀況很不同,有的家庭因為職業型態或是單親家庭等,就跟全家圍桌吃飯的溫暖好家庭無緣,過度強求,會形成許多女性過度的壓力。

  

      不論「孤食」或「個食」,許多調查顯示6成以上的人認為「只要有自己吃飯的空間就OK」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勁;不過這次日本的「食育白皮書」調查則顯示3分之2的人雖然不想自己一個人吃飯,但跟別人時間、地點不合、沒有適當的一起吃飯的人等等,無可奈何,只好自己一個人吃。

 

      當然為了維持一起吃飯的文化以及營養平衡乃至人際交流,減少對老人或兒童身心健康都不好的「個食」或是無奈的「孤食」,也有許多民間組織非常努力提倡「共食」,像是跟鄉下農業體驗連動的地方食堂,或是透過網路把「愛吃的人」跟「愛做菜的人」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社區性的「大家的餐桌」,或是有的社團提供各種家庭料理,讓離鄉背景的年輕人等可以享受媽媽的口味等等。

 

      不是家族也能圍桌吃飯的「共食」,是很美妙的事;不過「孤食」本身並不是壞事,培養如何積極享受「孤食」的技術,是現代人必須的,能「孤食」之後,也更會感受到「共食」難得的氣氛與內容,反而不會覺得跟別人吃飯有不自由的強迫感吧!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