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225)恐怖!2030年日本男性3人中1人終身不婚
2018/09/10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日本在世界上的存在感正在下降,這已是眾所週知的事實。我很了解日本作為經濟大國的全盛期,因此每當感到日本喪失作為國家的「力量」,就會有種時過境遷的感覺。
很多觀點認為,日本的國力下降與少子老齡化存在密切關係。雖然不僅僅是這個原因,但人口減少帶來的危機非常嚴重。日本政府也在積極採取「少子化對策」,但説實話已經為時過晚。長期以來,日本都算不上對結婚、懷孕和育兒給予充分關懷的社會,或許可以説如今正在自食其果。
少子化現象還與未婚化和晩婚化問題複雜交織。尤其是未婚率的增加是主要因素。
其中,每當官方發佈終身未婚率,日本社會都會掀起波瀾。
從最新的數據來看,日本厚生勞動省管轄的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2018年發佈的數值(2015年數據)令人觸目驚心。終身未婚率方面,男性為23.4%,女性為14.1%,男女均創出歷史新高。尤其是與上次發佈的數據相比,男女均提高3%,特別是男性的未婚率更是創出歷史新高。
「終身未婚率」在日本是指年滿50歲尚未有過結婚經歷的男女的比例。2015年的日本國勢調查(相當於中國的人口普查)顯示,男性達到23.37%,女性為14.06%,與上次2010年時的結果相比迅速上升。
也就是説,日本約4個男性中就有1人終身不結婚,而7個女性中也有1人終身不婚。照這樣下去,到2030年,日本男性的約29%(即3個人中有1人)將在沒有婚姻經歷的情況下孤獨終老。
![]() |
直至日本的泡沫經濟時期,正如「單身貴族」這個説法所體現的那樣,單身具有謳歌自由人生的感覺。周圍的人都認為單身大部分是自己的選擇。
但是,現實有所不同。與其説單身是自己的主動選擇,不如説是只能走這條路。這樣説毫不為過。其中原因可能包括「沒有機會結識異性」、「找不到理想的結婚對象」、「沒有經濟基礎」,由於這些原因而變成剩男剩女的情況很多。
這簡直是一種不幸。
與此同時,還有更令人吃驚的現實。
男性單身者與女性相比,「無依無靠的風險」更高。據稱,在原本死亡率較低的45歲至64歲這個年齡段,如果是未婚男性,與相同年齡層的已婚男性相比,死亡風險被認為將提高2.0倍至2.4倍左右。
原因何在呢?
原因之一是,不習慣於「無依無靠」是日本男性特有的現狀。
日本男性仍然沒有走出「工作狂」的狀態。在參加工作期間,不管是不是單身,都能相應地過著充實的生活,但離職後就並非如此。離職後生活節奏的變化、就餐情況的惡化、家庭裏沒有談得來的人等,全都會變成壓力。與女性相比,將面臨更高的「無依無靠的風險」。
「無依無靠的風險」中最嚴重的是健康風險。
這是因為,人只有和他人生活在一起,才能應對疾病等發作這種意外的風險。
在安全且健康地維持生活方面,根據是否有一起生活的人、是否有發生意外之際提供幫助的人,死亡風險將發生明顯的變化。
換言之,在人生中,如果想要度過風險較少的生活,就要結婚,養育孩子,直到人生的最後階段都和伴侶攜手度過。據稱,即使觀察日本以外國家的例子也可以發現,與吸煙、飲酒和攝入高熱量食品相比,單身是更能縮短人生的因素。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並非100%同意,但這個説法的確可怕。
那麼,在「想結婚但無法結婚」之際,應該怎麼辦呢?
長壽的夫妻經常説的是,結婚的契機大多為「被親戚勸説」、「被工作單位的上司勸説」、「有為自己操心的人」。像現代這樣,「在職場相識並彼此喜歡」、「由於是學校同學,過去就因為彼此喜歡而交往」乃至「通過聯誼活動」、「在網上相識」等情況已經成為最近約半個世紀的「新常識」。
在過去的日本,職場的上司和附近的「媒婆」等對結婚發揮了重大作用。
但在現代社會,如果勸説他人結婚,有時會被視為「性騷擾」和「精神騷擾」等,周圍的人也難以勸説。
這樣一來,就只能自己採取行動,但是,如果處在異性較少的職場環境或者屬於不善於和異性交往的人,在戀愛之前就會充滿困難。
有觀點認為,要降低終身未婚率,首先要實施意識改革。
從終身未婚率來看,既有數值高的地區,也有並非如此的地區。在日本國內,最高的地區是沖繩縣。
沖繩縣政府企劃部企劃調整課的負責人表示,「存在各種因素,很難説具體原因」,但專家表示「在終身未婚率較高的地區,結婚後女性回歸家庭這種‘家’的意識突出」。
在日本《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施行以後,日本的女性也不斷走向社會。
同時,由於日本經濟失速,非正規就業的男性也隨之增加,收入變得不穩定,結果,很多男性對於組建家庭缺乏自信。男女之間正在發生「錯配」現象。如果被過時的觀念束縛,將難以消除錯配現象,終身未婚率也將不斷增加。
不論如何,都不能讓想結婚但難以結婚的年輕人繼續增加。
我最近每當與人見面都會問「你身邊有沒有單身的人?」這是因為,我周圍想結婚的年輕人大有人在。我簡直就像是過去日本存在的「媒婆」。這也是需要的。我今後打算積極為單身男女介紹對象。因為這無疑也是長輩的責任。
![]() |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