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95)日本年輕人不想擁有,只買能賣的
2018/11/21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現在對日本許多業界而言,最傷腦筋的問題是不僅年輕人不買車,而是許多消費降到最少限度,能不買就不買,年輕人之間流行「極簡主義者(Minimalist)」的生活,即使一時需要購買,用完就轉讓,甚至連結婚禮服也從網路買中古的,然後再賣出去,也因此才會讓最大的中古拍賣網的Mercari老闆山田進太郎在2018年,一躍登上日本富翁排行棒。
![]() |
mercari的掛牌儀式(2018年6月) |
「極簡主義者(Minimalist)」是2015年就大流行的概念,一直持續著,越演越盛,年輕人不想擁有,身邊的東西越少越好,許多單身的極簡主義者甚至把自己的生活用品減少95%,也就是只有普通單身者的5%,因此每次搬家都只要30分鐘就打包好了。
看這些年輕人的生活,可以重新發現人的確只要最低限度的東西就可以活得下去;許多人自訂原則,像是女人最愛的包包,頂多只要3個就夠用了,碗筷餐盤更是有一兩套就沒問題了,家不需要收藏櫃,也不需要整理東西最好用的籃子、盒子,因為沒有東西需要整理;家打掃每次都幾分鐘就打掃完畢,隨時維持窗明几淨的狀態,身心都舒服。
一位極簡主義朋友跟我説:「最大好處,就是不會找不到東西!因為東西沒幾件,幾乎全數可以看到!」的確,我是位於極簡主義的另一個極端的人,東西進我家就很難出門,我每天花在找東西的時間非常多,常常剛買的書找不到,只好又去買另一本來,不僅不是不擁有,而是被迫重覆擁有,非常悲慘,應該傚法學習他們。
許多極簡主義都是喜愛旅行或愛搬家的人,大部分對在家的時間不大戀棧,四處為家是最大樂趣,但也有人喜歡居家生活,才更覺得把家清理乾淨很重要。
這些極簡主義的年輕人,覺得不買東西、少買東西,就不需要斷捨離,不需要丟棄東西,比起丟棄東西,他們更喜歡把東西讓出去,他們説:「讓給朋友或在網路上讓給需要的人!這樣更沒罪惡感!」
![]() |
下北澤的二手服裝店(東京都世田谷區) |
極簡主義者穿著打扮都是黑白調或有自然感的顏色、素材,打扮搭配很容易,只要最低限度的幾件就夠,看起來高雅、洗練,當然偶而也會生厭,那會從朋友處接收一些所謂「關西係」的色彩鮮艷的服飾來穿戴,或是去網拍找些二手來穿,覺得不合適,就再讓出去。
現在年輕人並不在乎用別人的東西,也不在乎自己用過的東西給別人用,想擁有的東西非常少,頂多是一些特別蒐藏品及自己當下喜愛的用品,或是珍貴的相簿等,讓人覺得有理,而且很感動,只是我大部分做不到。
即使不是極簡主義者,現在年輕人也不像我這個世代喜歡買東西,他們買東西都是先看自己買了、用過之後,是否有機會轉讓出去,否則不買,也就是只買可以賣的東西,否則會覺得浪費。
這跟年輕人賺錢越來越困難也有關係,但現在已經成了基本的生活習慣或價值觀,也因此Mercari等這樣的中古拍賣網站規模越來越大,亦即所謂網路跳蚤市場,除了有挖寶樂趣外,主要是不需要擁有東西,買了用過、不想擁有的都可以讓出去,反過來,也可以廉價去買自己想要而原本不可能入手的高價商品,反過來也可以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脫手換錢,有時還有賺不賠。
用手機APP來交易的網路跳蚤市場現在Mercari有7成佔有率,去年有2480億日圓營業額,其他樂天、雅虎等則佔3成,最近還有經濟學者宮本勝浩評估Mercari等APP跳蚤市場帶動的運輸、修理及包裝等,經濟波及效果達1兆2千億日圓;其他還有各種形式的跳蚤市場,規模本身高達1兆8千億日圓,這也顯示年輕人不排斥中古貨,積極買賣。
除了買賣中古物品外,年輕人也傾向於租借;像有人每週只需要穿一兩次西裝,西裝、襯衫、領帶全用租的,也無需送洗,又可不斷換裝,嘗試自己平時不可能買的花樣;原本禮服常見租借,現在逐漸普及到各類服飾,許多廠家相繼投入。服裝以外,包包、客用棉被乃至工具機、車子、旅行箱、縫紉機等不常用的物品,等也都用租的,年輕人認為擁有的負擔很大,租借一下就好了。
相當落定的是汽車的分享,半數是30歲以下的人利用,年輕人不買車,但接送家人或購物等,就租個2小時,比計程車便宜、方便,加入為會員,就可到最近的停車場取車、還車,不負擔車檢、停車場費用等,甚至憧憬已久的高級車或露營車,乃至哈雷機車、小型遊艇等,都可透過分享而開開看.其他如分享而不買的人越來越多。
分享概念甚至還及於店舖,許多年輕人以分享而試行開餐廳等,自己租用晚上開吧,白天是別的餐廳,一田兩作;或一週租用一天或兩天,其他日子是別家餐廳等,這跟過去租空間舉行餐宴,或分享辦公室等不同,是網路時代才可能的經營型態;許多1周1日(或2日)餐廳,因風評好而大排長龍,客人不會忘記周幾才能吃到,店主若有自信,也可另起爐灶;因為分享,創業變的容易;許多主人原本不想時間都用在顧店,因此有空陪伴家人或兼顧興趣或副業。日本從6月起施行民泊新法,更讓分享經濟的熱度大為提高,家房間更想分享給別人,也可增加自己的收入。
不想擁有,而用別人用過的,自己用過的也讓別人用,衍生出新的分享經濟型態,或許也會為大量消費、過度浪費的世界找出不讓地球爆掉的新的答案吧!
![]() |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