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246)民主之惡?
2018/12/06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這些年,很多專門系的日劇都不好看,因為我身邊開始有「真人的專業人士」,他們總是跟我説,律師也只是為有錢人服務的下線工具,醫生總是説「成功的醫生也是不多」。我有一對朋友,神仙眷侶,模樣娟好,一個律師一個醫生,卻總是跟我説人生很苦,日子難過。只因家累太重。
人大了,對劇集的幻想,只會少了。
現在看到律師的日劇,那些太「正路」地討論什麼叫正義的陳詞,也令我起不少雞皮疙瘩。不論是大家好像很期待的月9日劇,翻拍英語版的《Suits》或是我的學生最愛的松本潤的《99.9 刑事專門律師》,都在神明化律師可以做的事。反之,令華文世界觀眾更愛新垣結衣的《王牌大律師》(港譯《律政狂人》),才是我的那杯茶。
劇中的古美門律師,總是在挑戰我在想像的「正常世界」。在火車之上,是不是需要讓座呢?新垣演的黛真知子認為有需要。但堺雅人演的古美門就説,那老伯拿著健身房的袋子,而且是兩個站之後,看他的模樣幾乎是天天健身,看來我會比較需要坐,所以就沒有讓座。
這種劇情,很適合我這種在大學本科的時候有略修社會學一二的半吊子學生,也很適合我的學生去認識什麼叫debunking。這個詞,不好譯。中文直譯,叫「揭穿」。但「破解謎思」好像更貼切。
書架上,美國社會學家Peter Burger 的《Invitation to Sociolog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仍在,多次搬家也不捨得斷捨離。當中,伯格就説,「社會學家必須抱持一種質疑的態度看待各種事物,試圖揭露各種社會真相(unmasking tendency)。」而debunking,就是一種揭露一些真相,如有些事情,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重要」、「美好」或是「真實」的事情(to show that something is less important, less good, or less true than it has been made to appear.)
就像,民主的體現,就是這麼一回事。事實上,我們不少人都認為民主是美好的。因為這是人類文明社會發展至今,最可以文明理性地以和平手段解決問題的方式。可是,有些事情,是不是可以用民主投票的方法解決呢?
比方説,如果台灣這次的公投,有一條是説「不分年齡,性別,只要有台灣的身份證的台灣居民,都可以得到台幣現金一萬元」。你認為,這種公投,會不過嗎?當然不會。但對公共財政的影響,會有多大?一般有資格投票的人,可以回答嗎?
所以,台灣於2018年的九合一投票捆綁了關於同婚的公投,結果反同勢力得到七百多萬票,反對以「修民法」的方式,去令同性戀者得到婚權,企圖以民主的結果,壓過司法的決定,這樣的事情,看起來,有人會覺得很對,很合理。但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公共資訊部(DPI/NGO)執委會主席納茲(Bruce Knotts)近日訪台,今天公開批評此事説,「人權永遠不應該付諸表決」。
納茲台灣發表演説,嚴厲地批評台灣是次九合一大選捆鄉公投,以「民主程式判斷一群人是否應該享有法律規定的平等保護」,可以有很多可怕的結果:「1930年代的德國也曾經出現這樣的場景」。因當時的德國國會通過「紐倫堡法案」,剝奪猶太人的公民權,猶太人此後不能選舉、教書、從軍、擔任公職,也被禁止與亞利安人通婚等,最終導致超過600萬猶太人,以及400萬的同志、吉普賽人與異議份子死亡。
這令我想起《王牌大律師》第二輯中,古美門為了已被媒體判了死刑的保險金艷女殺人犯安藤貴和辯護時的一段説話,指媒體已令民意覺得安藤應要判死,那這些庭內以專業訓練判定人類是否有罪的檢察官,何苦需要讀這府多書?
古美門説:「要是把民主主義帶上法庭的話,司法就完了。……真正的惡魔,正是無限膨脹的民意,是堅信自己是善人,但是對落入水溝的骯髒野狗進行群毆的善良的人民。但這世界上,也有願意伸手救助那些落入水溝的野狗的笨蛋。要是民意想判一個人死刑,那就判吧,因為説到底這一系列官司,不過就是一場以絞死討厭鬼為目的的國民運動,為了給自己無聊的人生消愁解悶的運動。你們五位大法官到底是為了什麼坐在那裏的?如果民意可以決定一切,那就不需要這種拘泥於形式的建築和鄭重的手續。下判決的,絕不是國民的調查問卷,而是我國學識淵博的你們五位!請你們秉持作為司法頂尖人士的信念,進行判斷。」
司法不應有無上的權威,民主也不是。我們得要接受,大部份人類都是沒有能力在投票時很理性的決定的。只要我們接受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接受民主制度是有問題的制度。民主制度有問題,不等如我們要推翻。以民主制度剝奪少數人的平等權利,身為負責任的知識份子都應該簡單扼要的提出。台灣人的集體智慧,正在經歷一個很大的測試。
![]() |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