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97)日本年輕人為什麼不愛唱演歌?

2018/12/19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日本每年到接近除夕觀看NHK紅白(歌合戰)的季節,就開始有些歐吉桑、歐巴桑感嘆因為年輕人不愛唱演歌,因此紅白裏的演歌所佔比例逐漸減少,雖然NHK等或日本演歌界也費心讓年輕演歌歌手登場等,不過日本演歌在電視等出現的頻度的確大減,雖然許多外國人開始對日本的演歌感興趣,覺得很能反映日本人心境,但日本年輕人卻不那麼愛唱演歌,為什麼呢?

 

都春美(2013年)

      我卅幾年前學日文時,語音教材裏還編入不少演歌系的歌曲,如千昌夫的「星影華爾滋」「北國之春」等,也覺得思鄉情緒的演歌1980年初期,我剛到日本時,還是演歌的大好時代,不管到哪的小酒吧,大家唱的都是演歌,好像只有演歌才能抒發上班族的壓抑;現在年輕人連小酒館也不上了,靠演歌與威士忌來發洩苦悶的方式也失傳了吧!

 

      我自己也喜歡像美空雲雀「悲傷的酒」、都春美「大阪時雨」等,覺得都春美的節奏感真的會讓人聯想京都西陣織織布機的節奏,有許多古典的迷思在其中;台灣在日本走紅歌手如鄧麗君、歐陽菲菲等成名曲「空港」「雨之御堂筋」等也都是演歌;台灣曾有日治時代經驗,喜歡演歌的人不少,有的聚會裏還有些前輩會很完整地高歌「岸壁之母」等老演歌,對石川小百合、伍代夏子,坂本冬美等的歌也都耳熟能詳,許多演歌在台灣都被翻唱了,也有許多日本演歌歌手到台灣開演唱會;甚至有些臺語歌曲也有類似旋律,或許有點像南韓大眾歌謠「狐步」(トロット,fox trot)受到演歌影響般,大家對演歌並不陌生。

 

      日本年輕人遠離演歌的原因很多,許多人認為或許演歌旋律及唱法太局限;演歌基本上是源自民謠(●●節,如沖繩八重山民謠的安里屋節、青森津輕民謠aiya節等),是去了第4音、第7音的五聲調式,因此有韻味獨特;雖説演歌是明治時代就流行的,但現在大家所熟悉的演歌是在1950、60由古賀政男、藤山一郎等人所確立的,並不那麼悠久,跟西洋的藍調或搖滾樂比起來歷史較淺,而旋律以及使用樂器或歌詞的世界觀等都比較定型,也無法即興演唱等,被認為發展性較低。

 


      演歌好壞,除了詞曲外,主要要看歌手歌唱能力、唱腔、個性等來判斷,如果無法共鳴就很難欣賞,而許多歌手還有些傳承關係或外人不解的人脈牽連,唱法也受影響,沒有演唱者的自由奔放感。

 

   

冰川清志(2002年)

   另一方面,演歌的歌曲所表達的世界,也是比較昭和情趣的;除了感嘆人生外,不少描述是在外奔走推銷或流浪他鄉的吃苦耐勞情境、黑社會兄弟的義理人情或是受煎熬而等待出頭、衣錦還鄉等,這種心路歷程,現代年輕人較難感受到。

 

      演歌的主題除了「酒」「酒場」外,就是思鄉念母的「眼淚」及引發眼淚的「雨」、「雪」、「雪國」等,或造成隔離與分離的「港口」「海」「車站」「旅館(宿)」等,是日本人很獨特的表達情感的方式,但現代生活,分離等的痛苦已經逐漸稀薄化,很難讓年輕人起共鳴。

 

      演歌在表現愛情的部分,也都是相當悲慘哀怨的男女情念,內涵性感與情慾的表現,也稱艷歌、怨歌等,比較黏答答的,不少是描述在酒場等夜世界邂逅後發生感情的無奈情況如不倫戀等,但現在年輕人跟談戀愛或結婚都保持距離,更無法體會演歌中的男歡女愛。

 

 


     演歌進入2000年代,為了挽回頹勢,作了非常多的努力,也有造型跟至今表現俠義的男歌手大不同的冰川清志爆紅,或有專唱日本各處景點的水森香織,她唱過竜飛岬、尾道、鳥取砂丘、釧路濕原、熊野古道、伊勢周邊、長良川、松島、宮島等等,等於是演歌紀行,符合大旅行時代的感覺,跳脫以前演歌固有的主題,很受歡迎,但粉絲都還是中高年層,年輕人不論對經典的演歌名曲或新進的演歌都不大關心。

 

黑人演歌歌手傑洛(2008年)

      最近幾年老一代的演歌歌手逐漸從紅白退場,也讓一些子弟兵如三山宏(2015首次)山內惠介(2016首次)登場等,這也是因為2014年開始的衛視節目「演歌男子」培養出許多年輕男歌手;這些年輕的男歌手非常積極地在餐廳等表演烹飪、魔術等,也不僅參加傳統的演歌・歌謠曲節目演出,想從其他領域來展現魅力,期待能造成新的演歌熱潮;因為日本許多傳統藝能如歌舞伎、狂言、落語等藝人也因參加普通電視劇、綜藝節目等演出,提高知名度而吸引年輕人對傳統藝能的關切,不過目前演歌效果還有限。

 

      其他也有前AKB48的成員岩佐美咲等開始唱起歌來,期待吸引些同年代的男女也愛演歌;此外這幾年還出現了黑人演歌歌手傑洛或印度演歌歌手chada等,唱演歌的模樣讓人感動;雖然日本也還有1980年代末期出現的流行音樂的J-pop,但外國人認為日本歌就是演歌的人不少,想唱想學的人很多,多少讓日本人覺得自己應該好好珍惜演歌,但如果年輕人沒掀起流行的話,想要復興或許並不那麼容易。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