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98)日本人為什麼開始回頭研究「空氣」?
2019/01/02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最近日本許多老書重新上市而且大為暢銷,在書店裏最明顯的位置堆積成大書塔,讓人想順手買一本走,或有漫畫版,或有新解版,前者像是1937年開始在《世界》雜誌上連載的吉野源三郎的岩波文庫《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後者則是40年前出版山本七平的《「空氣」的研究》;前者是永遠的課題,但是為什麼現在日本人又開始回頭研究「空氣」呢?
![]() |
書店裏《「空氣」的研究》及相關的書堆積成書塔(東京都中野區,劉黎兒攝影) |
「空氣」並非指空氣污染的空氣,而是指氣氛,會議等現場的氣氛或時代的氣氛,也就是一種群組的默契、社會的默契;因為日本人至今是同質性很高的社會,許多重大的事情也靠「空氣」來決定,不理解「空氣」的人,還被譏諷為「KY(‘空気読めない’(Kuuki Yomenai))就是「不會讀空氣」「不會察顏觀色」「搞不清狀況」「不會看臉色」「白目」,或「不懂社會行情」等,當然也包括搞不清楚上司、主人想法。
因為社會逐漸多元化,默契逐漸喪失,因此出現「揣度(日文是「忖度」)、推量他人的心情及想法的需要,2017年被爆上台面的安倍首相的森友學園及加計學園案時,涉案幾位人士及媒體都説這是揣度安倍的首相案件,也因此「揣度」是2017年日本流行語,而「首相案件」則是2018年準流行語,便利商店還推出「揣度便當」,可見要理解主人心意或社會狀況是很重要的。
![]() |
在國會就森友學園問題進行答辯的安倍首相(2017年) |
「揣度」被認為跟「讀空氣」是雙胞胎,顯然還是日本社會很大的問題,這都是因為日本人不擅長也不喜歡溝通而出現的特有文化;最近日本還爆出順天堂大學醫學部因為女生「發育快、溝通能力強」考醫學系反而被扣分,就可以顯示大部分男人還是溝通能力很差,因此被加分,讓人感嘆到底日本是存在於什麼樣的時空,居然還對不會溝通的男生特別寬容。
反過來説,日本也還存在不鼓勵溝通的價值,也就是「巧言令色鮮矣仁」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跟台灣現在選舉都要靠巧言令色的所謂驚人的「話語術」才能當選正好相反;在日本最好能「以心傳心」「(心靈相通、配合無間)的阿吽(哼哈)呼吸」「沉默是金」「不説才是花」「男人只要不吭聲喝札幌啤酒就好(曾廣流傳的廣告語)」等等,也就是不要用嘴巴來溝通,但也因為如此「讀空氣」還是很重要,也因此才會有許多人大舉閱讀新舊的寫「空氣」的書來!
因為日本是重視團體和諧的社會,有宛如默契度超高所謂「村子文化」,許多事情是揣度上面的意思或揣度眾人的意思而讓「空氣」決定;即使在現代日本「空氣」也擁有絕對的權威力量,「空氣」超越理論與主張,束縛人們的內心,而成頑固的判斷基準,例如很多日本人會説「做出那種決定,有許多不當該批之處,但當時會議的空氣如此「」他搞不清當場的空氣,還敢説的那麼大聲!」等等。
也因此即使活在2019,日本人也不得不去揣度「空氣」此一怪物的真面貌.而在二次戰後以評論家、出版人活躍的山本七平40年前就寫了代表作《「空氣」的研究》,去探討了日本這種獨特的傳統思想與心靈秩序。
此書在出版當時也賣了30萬本,而會在現今重新出版,讓日本各界都想讀,甚至出現解讀此書的書或其他分析「空氣」的書,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日本近年許多狀況跟山本書中所描述的時代氣氛實在太像了,才會讓人感受到山本的睿智以及他分析「空氣」的價值。
山本雖然是以許多保守係媒體為執筆活動地盤,但是他在《「空氣」的研究》裏用許多資料證明了枉費或愚蠢的行動都是因為「空氣」決定的,像是二次大戰時去讓戰艦‘「大和」出擊的事件,若從當時軍司令部次長發言來看,最後決定作戰的就是「空氣」,因為他在多年後説「戰後,面對與論及史家追究此項有欠思慮的作戰時,我只能回答説當時不得不那麼做而已,而不會想辯解」,也就是即使到了事後也會無法作合理的説明,山本認為這就是「空氣」的基本型。
![]() |
二戰結束前在鹿兒島海域被擊沉的「大和號」戰艦 |
山本認為日本人認為凡事只要「全員一致,連一個反對者也沒出現」就確保了決議的正當性,也就是他所謂的「日本人是空氣在決定事情」。雖然現在的日本人也這麼説,但山本在40年前就已經指出了;此外像許多人説日本人是無宗教的,但山本很早就匿名寫書指出「日本人的宗教就日本教」的問題。
「空氣」變成擁有絕大權力的妖怪,山本很早就指出,即使有許多統計或資料或分析,抑或有相關的科學手段及理論論證也都沒用,最後可能還是「空氣」決定。
因為40年後的現在,妖怪也還活著,這些年日本在一個巨大無名的空氣的籠罩下,所有人只好揣度各種狀況才能活下去,無法輕易對於以「安全」為名的防衛費的爆增發言,無法對多少喪失意義的第二次的東京奧運或大阪萬博出聲,也無法對於影響自己生活的自來水民營化、漁業權對財團開放或新航線通過東京自家上空等等抗爭,因為可能被説是不會閱讀空氣的「非國民」,這樣的時代氣氛或許跟山本描述的狀態很像,才會讓人想老書新讀。
因為大家都必須揣度,必須清楚「空氣」也因此只好回頭來研究空氣到底是什麼,如何釀成的?如何才能從「空氣」的控制脫逃出?現在日本越來越多的名人或媒體引用山本書中名言;而對外國人而言,或許可以從此探討日本人論的原點,也會讓我思考當下的台灣或其他華人社會是否也被「空氣」所支配?整個社會是否只在亢奮狀態下而作出愚蠢的決定了?或是絕大多數的人因為「空氣」而窒息苦悶?
![]() |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