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大的日本(252)日本情人節這樣演變
2019/02/11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2月14日是情人節(Valentine’s day)。在日本,從1月下旬開始,百貨店、蛋糕店、超市和專賣店等就大張旗鼓地設置了巧克力專櫃,熱鬧非凡。
![]() |
情人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代。據稱,是源自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殉教者瓦倫丁(Valentinus)的紀念日。在歐洲,情人節時戀人之間附上卡片贈送葡萄酒和香檳,以示愛意。據稱,英國的甜點商家抓住這一商機,開始銷售用於贈送的巧克力,這似乎成為情人節的開端。
在日本,自1950年代後半期開始,女性向男性贈送巧克力的習慣流行起來。到1970年代後半期在日本社會全面固定下來。1970年代後半期,也就是我10歲左右的時候。當時,我正在上小學,清楚地記得情人節已經存在,在小學裏成為話題。
一些巧克力商家為了促銷,開始積極採取行動。在日本情人節也因此變成贈送巧克力的日子,每年在1月底~2月14日之間,大量巧克力被出售。
在日本,女性給喜歡的男性(比如:丈夫、戀人或希望之後成為戀人的人)贈送的巧克力被稱為「本命巧克力」。與此相對,向公司裏並無戀愛關係的男同事和在工作打交道的男性贈送的巧克力,則被稱為「義理巧克力」。贈送「義理巧克力」的對象並非喜歡的男性,而是存在工作關係的男性,屬於「不得已才贈送」、「看起來可憐才贈送」。在日本經濟泡沫時期,很多女性購買20盒、30盒乃至更多這種義理巧克力送給男性。
最近幾年來,贈送義理巧克力的女性逐漸減少,一方面,正在增加的是「友情巧克力」(送給朋友的巧克力)和「自己巧克力」(買來自己吃的巧克力)。此外,送給父親、母親和有恩于自己的人的巧克力也在增加。
也就是説,在過去帶著緊張和羞澀的心情將巧克力送給喜歡的人(送巧克力=表達愛意)是情人節的最主要目的。但如今已經徹底改變,成為了2月的一項季節性活動。
因此,以前一到這個日子,男性就會心怦怦跳,但如今似乎已找不到這樣的感覺(有些公司甚至禁止在公司裏向同事贈送巧克力)。
觀察日本百貨店的巧克力特設櫃檯,購買巧克力的99%是女性。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購買者從10多歲~70多歲不等,年齡層非常寬泛。每人平均5、6盒,也有購買更多的人。
銷售巧克力甜點等的日本明治公司2017年底實施的調查顯示,從每人平均消費額來看,送給戀人的巧克力為每盒平均2392日元(約合人民幣150元),自己吃的為1992日元,送給丈夫和父親的為1340日元,送給公司同事的為992日元。如果購買10盒,將是一大筆開銷,但是,觀察巧克力櫃檯的熱鬧景象,深深感受到女性果然喜歡巧克力。
那麼,獲贈巧克力的男性一方的心情又如何呢?
我詢問了一下熟人,得到的回答是「雖然很高興,但回禮令人頭疼」、「考慮到回禮,令人鬱悶」。如果是義理巧克力「得到之後要雙倍回禮」(作為回禮贈送拿到的巧克力約2倍價錢的禮物)是約定俗成。回禮一般是在3月14日(白色情人節,white day)時贈送。
原本這是巧克力商家為促銷而推出的商業活動,但圍繞巧克力的問題,或贈送或回禮,對日本人來説,已成為一項重大的活動。
![]() |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 《爆買之後他們將瞄準哪?》,《中國精英嚮往日本》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