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279)亞洲人購物成娛樂,歐洲人吝嗇享富足
2019/11/04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僅僅幾週前,還炎熱到需要打開冷氣設備,但眼下氣溫驟降。這顯然是紅葉的季節。上周,我為參加一個論壇而前往北京。羽田至北京航線這次也座無虛席,而且大部分都是中國遊客。也許此行是為了觀賞紅葉,這些遊客在日本的機場大量購買了與栗子和紅葉有關的點心。
雖然不久之前的深刻印象有所淡化(不,或許可以説是已經習慣),但中國訪日遊客的形象依舊是「爆買」。對於那種買光商店貨架上東西的大膽購物方式,有人不屑一顧,但某種意義上,在令日本人感到羨慕的同時也感覺暢快。
要問原因的話,那是因為日本人自身也特別喜歡消費。
比如我的朋友。她從年輕時就特別愛購物。是個高個子、長得也很漂亮,因此穿什麼都合身,如果再化上粧,那就更稱得上是美女。她給人的感覺是,所有東西都是襯托她的工具,只要是想要的東西,會不假思索地立刻購買。
看到她的衣櫃後我很吃驚。西服、鞋子和包等都以剛買來時的狀態放在裏面。很多連價簽沒有剪掉,看上去甚至沒有在家試穿過。
我問「好不容易買了,為什麼不穿呢?」
她答道「 買之前很期待,我喜歡消費行動。但買過之後就滿足了」
並不是不理解。因為我可能也是一樣。
經常是隨便看看而不買,沒有特別想要的東西。但是,要是什麼都不買就走,總感覺不滿足。有時僅僅是為了回家之後從袋子取出東西的喜悅,就買了其實不太想要的東西。
雖説眼下出現經濟減速等,但對日本人來説,消費仍然是一項娛樂。
一到週末,與到郊外遊玩相比,前往鬧市享受購物的人更多。在人多擁擠的鬧市購物令人非常疲憊,有時與讓身心得到休息這一休息日的目的相悖,但購物是消除壓力的最佳手段。
或許這是亞洲人共通的現象。尤其是中國人,這一點更為顯著。無論是上海還是香港,購物中心的巨大和匯聚人流之多都超乎想像。購物成為娛樂。
在這一背景下,2014年在日本成為暢銷書的是名為《法國人只有10套衣服》作品。作者是一位美國女性。
這位作者是完全習慣了與日本和中國同樣的大量消費社會的美國女性。書中寫到,在法國看到的法國貴族的生活「健康而講究」、「富足的生活並不在於物質的多少」。
這本書似乎令日本人、尤其是年輕女性們感覺這種簡樸的生活也不錯。
的確,歐洲人的生活看起來很簡樸。
與大量消費完全相反,但他們的生活顯得很富足。
在英國倫敦生活過的某日本人。
有一天,妻子將大量舊衣服當做垃圾扔掉。結果第二天和女鄰居打照面時,發現對方穿著自己之前扔掉的一件衣服,感到吃驚。
「這個,挺適合我穿吧?」,鄰居微笑著説。鄰居是如假包換的中産階級以上家庭。
另一位在德國生活過的日本記者。
到巴黎出差之際,為了買褲子皮帶而去了皮帶店。並非高端店舖,而是普通的店,價錢也不太昂貴。
在結帳時,店主拿出筆電,説請您寫下地址。據説是為了購買之後去調查是否出現某些毛病和故障。即使是服務已開發國家日本,充其量一條皮帶,也不會服務到這種程度。這明顯體現出重視物品的國民性。
我去德國的時候,看到德國人的家庭感到驚訝。家東西很少。餐廳的桌子上僅僅鋪著桌布,擺著小花瓶,僅此而已。這是簡樸而愜意的空間。
歐洲人的飲食生活也很簡單。
首先看看給人以深刻的美食之國印象的法國。醬鵝肝和松露等高檔食材很有名,但這些都是耶誕節等特別日子裏才吃的東西。平時的話非常簡單,早餐簡單吃些羊角麵包,喝牛奶咖啡,而午餐則是長條麵包的三明治以及超市或便利店的帶包裝家常菜。晚間是冷凍食品和簡單將肉烤熟,據説都是很普通的東西。
英國和德國人的飲食不説也罷。
日本和德國都是汽車的主要産地。
但是,日本人上班不會開車。主要是乘輕軌或地鐵。
據説,德國人認為騎自行車上班「很酷」,非常受歡迎。
我放棄開車已有20年。甚至想馬上將駕照還回去。感覺如果是在城市生活,沒有汽車更輕鬆。
日本人的家裏到處都是東西,而丟棄無用之物的「斷捨離」思維進入日本人的生活已有很久。我對物質特別執著,遲遲無法做到斷捨離,但強烈憧憬歐洲式的「富足的吝嗇生活」。
我漸漸開始期待下次的垃圾收集日。
![]() |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