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大的日本(295)今年你還會寄賀年明信片嗎?
2019/12/1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今年也過得很快,已經到了年底。日本又迎來了一年一度寄賀年明信片的時節。在日本,通過郵政寄出元旦送達的賀年明信片是一種習慣。元旦的早晨,很多日本人會從自家的郵箱拿出收到的明信片,一張不漏的仔細閱讀。我也是其中之一。
![]() |
在郵局寄出賀年明信片的居民(2018年12月,東京都千代田區) |
不過,由於電子郵件和社交網路(SNS)的普及,加上郵資漲價等原因,寄賀年明信片的日本人正在減少。據日本郵政的調查,賀年明信片(專指日本郵政以統一規格發行的明信片)的發行始於1949年(賀年明信片用的郵票自二戰前就開始發行,但明信片從這一年開始),當時發行了1億8000萬張。之後發行張數持續增加,1964年達到10億張,1973年進一步增至20億張。發行數的頂峰是2003年的44億6000萬張。
但隨後開始減少,今年9月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用於2020年新年的賀年明信片)的發行張數為23億5000萬張,比上年減少8.2%。估計今後發行張數也不會再出現增加的情況。
日本文具廠商百樂(PILOT)2017年在日本國內實施的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回答「寄賀年明信片」的人為77%,回答「不寄」的人為23%,在這項調查中,回答「寄」的人更多,結果令人意外。根據回答者的年齡層,這一比率可能會出現明顯的改變。
根據上述調查,「寄賀年明信片」的理由包括(1)因為是新年的問候、(2)因為平時很少聯繫、(3)是對關照過自己的人的禮節、(4)每年都會收到、(5)想告知近況。「不寄的理由」則是(1)因為準備工作麻煩、(2)能以電子郵件代替、(3)能通過社交網路代替、(4)原本就沒有寄的習慣、(5)就算收到也不會高興。
另外,對於「何時準備賀年明信片」的問題,回答是(1)12月中旬(24.5%)、(2)12月上旬(32%)、(3)11月內(10.6%)和(4)聖誕前後(10.6%)。由此可見,在日本,賀年明信片並非要去寄之前才購買,買得早的人提前1個月以上,晚的人也提前5~6天購買。
在日本寄賀年明信片分3個步驟,首先是通過郵局和便利店等購買賀年明信片,然後寫下新年問候或祝福,最後投入郵筒。在現代,很多人選擇列印,列印可以通過自家的印表機或者委託便利店和列印公司等。
因為要做這些準備,所以感到「麻煩」或「沒有時間」的人會利用電子郵件和社交網路,或者乾脆選擇不寄。
除了賀年明信片以外,新年的問候在日本還經常利用(1)LINE、(2)社交網路、(3)電子郵件這3種方式。關於社交網路,Facebook、推特(Twitter)和Instagram被頻繁使用。使用上述方式的話,不必花錢買賀年明信片(含郵費1張63日元,約合人民幣4.08元),而且即使到了元旦也能發送,非常方便。
順便説一下,上述調查顯示,2003年日本每人平均郵寄的賀年明信片數量為34.9張,2018年為18.6張。我每年大約寄出100張左右,但也一年比一年少。原因包括收信方表示「決定不再寄賀年明信片」、朋友關係變得疏遠或者對方亡故、不再知道對方的地址等。在老齡化加劇的日本,表示「已經到〇〇歲,決定不再寄賀年明信片」的人也在增加。在我的朋友中,這樣的人就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也有老年人認為「賀年明信片是一年一度告知對方自己身體健康的方式,不管到多大年紀都會寄」。就算是平常不發電子郵件和不打電話的對象,如今已很少相互聯繫,看到賀年卡,也會感到「哦,他平平安安挺好」,感到放心。
總的來説,我個人認為寄賀年明信片更好。日本人從小時候起就喜歡明信片。就算寄的張數減少,對於僅通過明信片聯繫起來的朋友,今年也要告知自己依然健康平安。
![]() |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 《爆買之後他們將瞄準哪?》,《中國精英嚮往日本》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