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124)日本社會無法只靠默契生活了

2020/01/14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劉黎兒:我卅幾年前剛到日本時,覺得日本社會是一個同質性很高、有高度默契的社會,大家不必多費言語,就知道哪些事該怎麼做或哪些事不可以做,但現在或許因為人多樣化或外國人多起來等,無法只靠默契生活,過去不説就知道的事.現在全靠張貼警告或説明小海報才能解決,而且張貼內容非常多,連許多至今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也必須張貼海報,否則就會引起更多的衝突與混亂!

 

日本各處都充斥了禁止張貼

      一直到十幾年前,日本較常看到的張貼是街角「禁止小便」,但現在則各式各樣的海報都有,有些是自我宣傳與説明等,但可見度最高的還是各種禁止令,也象徵日本社會無法只靠默契來作各種限制了。

 

      日本社會至今被稱為「村社會」,村社會就是宛如一個村子、聚落,以有力人士為頂點的序列結構,一切依照上頭的指示及判斷行動,就能維持傳統秩序,並分配利益,但也形成排他的苦悶社會,有默契的同時,閉鎖性也很高;日本不僅各種業界是村社會,整個日本在外國人看來,也是一個村社會,這是負面意義比較大的説法。

 

      村社會最大好處是許多很基本的事,不必一一説出來,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很有默契地去遵守或快速完成,而且會互相扶持,穩定持續一些産業及宗教祭典等,在眾人一起忍讓的狀況下,讓生活永續發展下去。

 


      但現在這樣靠默契維持的村社會型態逐漸崩潰了,社會多樣化、都會化、匿名化,不會因為違反一些小默契、生活秩序,而遭到驅逐、排擠的所謂「村八分」的制裁行為,但許多這些生活秩序必須靠張貼各種小海報或警告標誌等才能維持,也因此現在日本全國各地各角落都充斥了無數的張貼,甚至到處貼了「不准張貼」的張貼,本身矛盾惹笑。

 

 

要求對自己用的尿片負責的張貼(三陸鐵道車站)

     有些張貼雖然很有趣,往往是張貼者的自我表現,或故意帶著幽默來提醒,像是有人張貼「各位狗兒們,要讓人帶你們散步時,一定要叫他們攜帶小鏟子與袋子!」,目的當然是希望狗主人牽狗散步時能清理好狗糞,不是真的要狗看懂張貼;但有的張貼居然真的讓動物自己看懂了,著名的例子就是東京大學因為烏鴉過多而感到困擾,有研究設施就張貼寫有「烏鴉 禁止侵入」的紙,果然烏鴉減少了,難道烏鴉會讀字?大概連烏鴉都感覺到那些白紙大黑字是針對自己的而貼的,有點不尋常,只好躲開,不是真的會認字吧!

 

      跟廁所相關的張貼很多,日本最近無性別廁所增加,但大部分還是男女分明,但許多中高年因情急而不顧一切奮闖異性用廁所,尤其歐巴桑軍團常因女廁排長龍而群湧上男廁,讓男人驚惶,因此有男廁貼出「這裡是男廁,女性請勿使用,此處不適用‘我現在是男人’的自家規則!」也有很多男人沒拉好褲襠就出來,因此張貼要求男人注意「松茸」別外露或如廁時握好松茸勿外溢等,提醒不要搞髒便器等。

 


      也有張貼「我們不想看你的屁股!」而請注意關好門,或如我在岩手縣日劇《小海女》中聞名的三陸鐵道車站廁所裏看到張貼著「自己的尿片自己負責!」都是高齡化社會的象徵。

 

日本廁所裏有各種語言的説明

      為了讓後來的人能愉快如廁,日本廁所會貼出詳細説明,尤其針對外國觀光客,指出日本衛生紙是水溶性的,應直接丟入便器一起沖走,但不能把衛生棉、嬰兒尿片等異物丟入,會造成堵塞,也不要蹲坐在馬桶蓋上等等;現在東名高速公路大的休息站還有每間廁所都放映各國語言版本的説明影片教導如何上廁所。

 

      上廁所還要教嗎?但真的現在日本連上廁所維持清潔的默契現在都不存在了,許多設施還只有日文張貼來拜託大家不要惡搞如堵塞馬桶、把廁所衛生紙帶回家等等,否則要報警。

 

      大部分的張貼以禁止為多,想透過張貼來糾正別人的行為,因為社會沒默契,只好用張貼來扮演過去村落長老們的斥責的角色;如最常見的公園裏的「不要踐踏草坪!」或到處可見的「不要停放腳踏車!」「不要丟垃圾!」「禁止丟煙蒂!」等等,但許多心理學研究指出,這類要求禁止型張貼惹人反感,往往收反效果,不如讚美型或誘導型,如許多廁所會貼出「感謝您一直都非常費心維持潔凈」的良性提醒,或是與其很兇地禁煙,不如貼出「想抽煙的人,請使用前此100公尺的抽煙處」等!

 

      日本是少子化非常嚴重社會,但許多設施都看到老人要求張貼「不要讓你的孩子到處蹦跳!」或「請勿帶6歲以下兒童用餐」「禁止嬰兒車進入」等,對於兒童非常不客氣,讓人感嘆,日本老人除了自己越來越粗暴外,還對有孩子的家庭或孩子很不友善,怪不得年輕人不僅生養不起孩子,即使有能力也不會想生!

 

      也有些民間設施對於不守規的人提出特別制裁如在網路公佈姓名或影像等,往往因為網友肉搜而對於不守規的人造成嚴重傷害,或有業界自行製作不良客人黑名單(如餐廳訂位卻沒出現、書店等扒竊等)等引起物議,因為真的嚴重的話,只好憑證據送警處理,否則私自制裁往往可能讓不守默契的人生因此扭曲;沒有默契的社會除了張貼過剩外,善後的尺寸如何掌握也是難題呢!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