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307)猴子看猴子做

2020/03/05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跟家人共住的香港人,也許會有這樣的經歷。

 

      在香港,有一家超級市場,逢3日(3日、13日、23日),持長者卡(65歲以上的香港老人可以申請),就可得到92折左右的優惠。因此,他們會很習慣,在那些日子,看看超級市場有什麼。買點東西, 好像是那一天他們要做的事。所以,當一些「不容易變壞而又一定要有/用」的東西做特價優惠的時候,他們就會買很多。

 

      所以,這兩星期,當我看看家中有幾多東西的時候,我發現,我有八條衛生紙(一條是十卷),還有面紙五包(一包又分五小包),抹手紙五包,廚房紙12卷(抹手紙跟廚房紙是不同的,抹手紙是一塊塊不可以用作煮食用途的,而廚房紙就是可以用作煎炸後當吸油紙用的工具)。即食麵大概有十包,杯麵有五個,然後有各種形式的罐頭。白米,也有十公斤。

 

      簡言之,就算我們一個月不去超級市場,衛生紙都不會用得完的。

 

      他們這種「德性」,這種習慣,在這一次武漢肺炎的事件中,好像起了一點效用。我在一月的時候,已在台灣、英國、德國、泰國找口罩。過去這些年,我也在教學。有些學生都惦著老師,每次開團購的時候,都會幫我打點一兩盒。結果我現在的口罩量,應該是我和我的家人半年不再買都夠用。而我更可以令我身邊的幾個朋友都夠口罩用了。

 

      這是囤貨嗎?當我知道口罩已變成「必需品」,就像口罩一樣,我就知道我有渠道買的時候就要打點。這是香港的生存法則。經歷過石油危機,限制供水一代的香港人,有一種「走難」的根性,他們很多時候都不會學近藤麻里惠的生活法則,所有東西,都不會隨便丟棄。我的家人對所有「盒子」是有莫名的偏執的。買任何的電器,由他出現在家直至他變壞不能再用,他們都不會把盒子丟棄。原因是:「如果你要給別人的時候就把盒子一起給別人吧?」每次我聽到這句説話,我都會想説:「其實沒有人想要盒子,也沒有人對那個電器盒子有興趣。買比需要多的東西,也是他們的習性。總之,有點充裕,才會安心。

 

      香港人生活,有這個心理特質也非常簡單:他們對社會的「安定性」有很大的質疑。他們都不會相信,一切都會有,一切都會來,一切都會出現。總之,有的時候,就打點一些,入一點貨,錢在自己手頭好過在別人口袋。東西也是:在自己手邊的,比在超級市場的​​有意義。金錢也好,貨物也好,總之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就是安全感。

 

      這陣子,有一段「新加坡某高官」的錄音流傳到新聞網站,引起軒然大波。有説,該高官説「香港人搶購口罩」等東西,是monkey see monkey do (有樣學樣)。新加坡人不要學云云。結果,這個星期我們看到日本,南韓,德國,義大利,法國,美國也在搶購各式各樣的日用品。有義大利的老人對著鏡頭説:「為什麼連義大利粉都沒有?現在比二戰的時候還差。」日本的狀況也不見得太妥當,大家連罐頭食物,納豆也搶,生怕那一定會缺貨。

 

      看著這種全世界都monkey see monkey do 的狀態,不知道那位新加坡外長明不明白,對這個世界,任何地方的人而言,看著香港的社交網路中廣傳的為口罩打架,為衛生紙的短片而覺得恐慌,monkey see monkey do,我明白的,我絕對明白。就算沒有武漢肺炎這個病毒橫行,香港人早就習慣什麼都是靠自己。一直在不安的都市生活,被政府出賣公民權,炒賣居住空間都可以生活自如的香港人,當然知道搶購這就是……一種明哲保身生活態度。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