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中日茶坊 > 一人一個沙士回憶 (下)

東京眼(304)一人一個沙士回憶 (下)

2020/02/13

PRINT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如果回憶有用。

 

      回憶有用,是因為我們會因為回憶而改變我們的行動。若然我們只是知道事情發生,那理應不叫回憶。

 

      我以為,人類經歷這麼一場難以令人忘卻的災難後,會有一點變改的。

 

      我以為,因為經歷生關死劫,香港人會對另一個香港人更在乎,更關心。不會像以前那麼刻薄。都生關死劫了,天天上班大家都提心吊膽,現在好過來了,香港人是如何應對的?

 

      日本傳媒最近報道一宗新聞,原來93%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抱有不算正面的「印象」,甚至用上「不喜歡」三隻字?為什麼呢?在這些年,日本人面對中國人的印象,不外乎是幾個:在中國做生意的日商,或多或少都會遇上中國式的「生意」文化,往往令他們吃悶虧。就連不在中國打滾的「普通」日本人,都會知道什麼叫「爆買」。新聞也有報道,一個自稱來自香港,説國語受訪的中國(香港)人,在日本傳媒都在質疑為什麼會找不到口罩之時,他可以買到七、八十盒口罩回港。

 

      而,日本人也開始知道,因為武漢肺炎,好些企業開始有 home office 的概念。亦會因為同事發燒、感冒而請他們留在家中休養,不要上班,不要播毒。在日本企業的管理層眼中,香港跟中國或湖北是一樣的。我的朋友,回港過年後,公司叫他們自我隔離14天,才可以回辦公室。中國人,在這二十年眼中,就是很有錢很有錢的經濟勢頭,以及因為你要賺取這些經濟勢頭,從而得要接受中國人還有一些跟日本人很不同的「文化」特質:相對吵鬧,相對財大氣粗,相對以為自己有錢就可以把很多事情用錢解決的「右派思維」,都一一在日常生活中陳現。

 

      如果日本人在這兩三星期的電視畫面中,見到中國人爆買「醫療物資」的狀況只是三分力,香港在過去二十年,沙士(非典,SARS)過後,面對的就是十分力的爆買。中國人尤其不相信在中國的貴金屬零售店,就像香港人去到東京要買藥妝一樣。中國人來香港,幾乎是什麼都買:日常生活用到的嬰幼兒奶粉,廚房內的茶米油鹽醬醋茶,女士們要用在臉上身上所有的保養品,都只是事小。更甚者,是香港的經濟命脈(如股票市場,上市公司的空間機遇),還有香港的居住空間(尤其是可以直通高鐵站上蓋的物業),中國人都可以不用房貸,不用按揭,直接的去買到。

 

      對我,最大的影響打擊,就是平日我是不可以穿涼鞋上街的。因為,那些買東西買得很高興的中國遊客們,他們會拖著他們的手提行李箱到處輾,不看人,然後我的腳趾,就中過幾次招了。

 

      沙士過後,香港首先使用了中國因素去為香港挽回一點經濟起色。我們很早就知道,賺中國人的錢很爽,但爽過後一定有後果。而日本人這二十年,政冷經熱好像搞不起來,於是日本對中國的不論是遊客或是生意,都抱持相對開放的態度。直至這次武漢肺炎事件的出現,才發現原來全個地球的人,都在依靠中國:不論是生産線,抑或是市場需求,都在期待中國因素的支援。直至中國真的有一種「不可不退」的狀況出現,才赫然發現,原來沒有了中國,大家都會頭痛。

 

      Too big to fall.

 

      Too big to fail.

 

      而香港人,早就應該知道這件事,會這樣子發生。

 

      只是,在沙士過後的日子,我的反省只是:我們有沒有真的好好想像,自己想做什麼?還是,我們還是回到那一個「以前的日子有多好,我們要繁榮穩定」的狀態?大家關心的,只是03一次的樓市大跌,08一次的樓市大跌,大家等的,只是樓市大跌,然後買房子,之後放租, 之後自己就可以用被動收入生活。至於過程應該如何走?是不是要埋沒自己的知性理性良知?為了所謂中産的平淡安穩生活,是如何建構的?在秋冬時節,總是在電視上看到日本的藥物廣告,不論是有吉弘行、松本潤筱原涼子還是小雪,都是跟你説,累了不是去休息,而是吃一顆被視為「神奇社畜丸」的精力劑,就可以睡四小時繼續上班。你有感冒,不是請假,而是要吃了一顆藥還要再上班,而不是給自己休息給自己緩衝。

 

      人經歷生關死劫,看透看化,我以為是常情世態,原來香港人,都沒有變過。我們要的,都只是複製前人的路,以為那一個就叫成功。直至一場疾災,才有時間「扮」一下反省,想一想什麼叫未來,什麼叫合理,什麼叫快樂,什麼叫健康?

 

      然後?然後我們也許都只是期待,如何把黃埔花園何時會變成成淘大花園 2.0 而已。我們真的有從歷史中學到什麼嗎?還是想起黑格爾的話。人類從歷史上學到的教訓,就是從歷史上沒有學到什麼教訓。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1
具有一般參考性
 
2
不具有參考價值
 
2
投票總數: 15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