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形狀(193)偽出國:AKHA AMA COFFEE神樂坂
2020/09/02
日經中文特約撰稿人 張維中: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出不了國,不少人平常貧乏的想像力,忽然都在此刻蓬勃釋放。台灣有人熱中搭飛機在上空繞一圈的偽出國,日本則有人為自己規劃一場「生活在他方」的日常。而我,就是其中一個。
![]() |
泰國北部清邁的知名咖啡館「AKHA AMA COFFEE」(東京・神樂坂,張維中攝影) |
原本每年八月後兩周都習慣會去曼谷居遊的我,在回顧著這兩年的照片時,決定為自己舉辦一場泰國周。除了尋找東京都內的各種泰國美味以外,還開始聽泰國流行樂、追泰劇甚至學認泰文字母。過乾癮的同時,開發出自己過去未曾有過的興趣,更重新認識了一次東京蘊含的多元文化樣貌。
我的這場東京夏日「偽出國」從神樂坂開始出發。我曾經在靠近神樂坂的地方住過兩年,現在工作的事務所也在這周圍,這一帶原本就有非常多的小茶館、咖啡店和餐廳,如果每個星期挑一間去,恐怕幾年都去不完。這些餐飲店主要的特色,幾乎都走傳統日式及法義料理,從來和泰國扯不上邊。然而,就在今年夏天,非常特別的是在靠近赤城神社的小巷弄內,令人驚喜的開了一間來自於泰國北部清邁的知名咖啡館「AKHA AMA COFFEE」。
AKHA AMA才沒開幕多久,我已經去過好幾回。每次去,都挑八點剛開門的清早時分,整間店只會有我一個人,恍若奢侈的專屬包場。簡直是癡迷著那股靜謐又自在的氛圍,於我而言,這段時光是繁忙東京難尋的,恰似泰國獨有的悠緩節奏,實在太合適好好享受這間咖啡館的一切。
![]() |
AKHA AMA COFFEE 的店內(張維中攝影) |
![]() |
AKHA AMACOFFEE 的冰拿鐵(張維中攝影) |
喜歡AKHA AMA的低調。整間店的外頭沒有誇張的招牌,典雅的木框銜接起玻璃窗門,隱身於一叢叢綠樹盆栽之間,感覺療癒。而所在位置以日文的「穴場」來形容再恰當不過。刻意遠離神樂坂熱鬧的街道,只在大路上閒逛的人,恐怕一輩子都不會發現。然而熱愛泰國旅遊的東京人早已口耳相傳,客人依然聞風而至,專程拜訪。
AKHA AMA COFFEE的「AKHA」是泰國北部位於清萊的少數民族名稱,而「AMA」則是該族語的「母親」之意。最初孕育AKHA AMA COFFEE誕生的起源,來自於清萊的AKHA族村。咖啡館創辦人的母親為了孩子就學費用,在農村裏栽培起咖啡豆,而創辦人完成學業後,帶著從海外學習到的咖啡知識重返小鎮,決定幫忙母親種咖啡樹,生産有機咖啡,最後在2010年于清邁開了一間小咖啡館,正是AKHA AMA COFFEE一號店。歐洲精品咖啡協會(scaa)曾連續三年以上選定本店,認證其從精品豆的製作過程嚴格把關,從上游供應到下游銷售都對品質層層把關。現在清邁有三間店,遠在東京的神樂坂則是第四間,應該也是日本第一間泰係咖啡館。
因為泰北咖啡豆赫赫有名,在曼谷的許多咖啡館,甚至是星巴克,都會提供泰北栽培的咖啡豆。我曾偶然在曼谷的獨立咖啡館品嚐過AKHA AMA的美味,留下深刻印象。最喜歡的是中烘焙(中煎)的Klangklang水洗豆,酸苦平衡得恰到好處。我已絕少喝冷飲,但來到這裡還是忍不住來杯冰拿鐵。超喜歡店家用厚口玻璃杯承裝冷飲,輕輕搖起攪拌棒,聆聽冰塊碰撞的聲音,炎夏的煩躁頓時平靜。豆子好,配上美味的鮮奶,冰咖啡的層次感綿延而出,將我拉至千里之外。
坐在落地窗前,搭配司康,啜飲咖啡,靜靜閱讀一本喜歡的書。享受生活需要想像,更需要實踐。AKHA AMA COFFEE為我的東京泰國周揭開序幕,同時也讓我更加深愛神樂坂,愈來愈豐富包容的魅力。
![]() |
張維中 簡歷
台北人,現居東京。在臺取得文學碩士後,08年來日。早稻田大學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于東京任職傳媒業。大學時以小説踏入文壇。近作為散文《東京直送》、小説《代替説再見》、遊記《日本小鎮時光》等書。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