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322)斷捨離後又後悔的物品清單
2020/09/14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沒有,找不到,還是沒有!雖然已經搬家兩個星期了,但我還是像生活在紙箱堆裏一樣。在生活環境尚未整理好的情況下,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停努力找東西。
打包裝箱的時候,我為了省去搬家後的麻煩,明明很費心思把物品分成了「廚房用具」、「工作資料」、「近期要穿的衣服」、「貴重物品」等。對打包工作很滿意,連自己都覺得完美。
但開始生活後卻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搬家後才知道,乍一看可有可無的東西,以及覺得用不著就扔掉的東西,實際上卻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廚房用的抹布、平底鍋的蓋、用慣了的舊食具、用來冰鎮麥茶的小冰箱、數量超多的保鮮盒等,雖然翻遍了裝東西的紙箱,卻一樣都找不到。日常生活中缺少這些東西的確很不方便。當然也可以重新添置,但意外需要花不少錢。
最糟糕的是工作中遇到需要查閱的問題時,我記得好像哪本書上寫有相關內容,於是到處翻找。
結果自然是怎麼找都找不到。這些書都在搬家時扔掉了。搬家前一天,我已累得筋疲力盡,迷迷糊糊地把大部分書扔到了要丟棄的物品堆裏。當發現那是一座寶山的時候,已經悔之晚矣。
因為要從寬敞的獨棟房屋搬到稍小的普通的公寓,我盡了最大努力去扔東西。雖然分類很重要,但當時我腦海中閃過的卻是一則電視廣告。是廢品回收公司的廣告,廣告詞是「如果一件衣服已經5年沒穿,那就不會再穿了」。也許這句話説得對,我這樣想著,把很多東西扔掉了。
但是,我現在發現這種説法不對。
![]() |
有些東西雖然已經5年沒用過,但現在卻非常想用。
比如説,我6年前從北京回日本時帶回來的紙箱,之前一直放在儲藏室裏沒打開,這次打開一看,發現裏面有很多馬上就能用上的東西。包括5盒未使用的垃圾袋、新浴巾、在北京時非常喜歡的花瓶等。
日本近年掀起了一股「斷捨離」熱潮。
斷捨離似乎有著讓之前過重的執念消退的精神效果。據説放下對物質的執念之後,精神上也會變得輕鬆起來。
除了物質之外,我對很多事情都有強烈的執念,很難做到斷捨離。缺少捨棄這些東西的氣魄。
好像不止我一個人如此。斷捨離之後又後悔的人也不在少數。
我發現了一份斷捨離後又後悔的物品清單。看到這個清單之後,我覺得「自己也後悔扔掉了這些東西」。
〇 衣服
衣服在斷捨離物品中排在第一位,斷捨離達人肯定會説:「3年沒穿的衣服,就不會再穿了。扔掉吧」。時間上比剛才提到的電視廣告更短。
但我總是後悔。原因是服裝的流行趨勢是迴圈交替反覆出現的。比如説現在流行的闊腿褲(用流行語來説叫做「裙褲」),就和日本泡沫經濟時代流行的闊腿褲完全一樣。當時沒有現在的快時尚品牌,每條闊腿褲都是相當貴的高檔貨。
我真後悔把這些衣服裝進垃圾袋裏扔掉了。
〇 書籍
與衣服一樣,書籍也是必須斷捨離的東西。但似乎書籍也是很多人扔掉後感到後悔的東西。
與以前相比,現在的書籍都很短命。(如果賣得好就另當別論了)有時才上市三個月,書店裏就不賣了。而且還有很多書籍沒有電子版。
扔書的時候還是慎重一些為好。儘量不要扔掉!(這是我的請求)
〇 日記本和手帳
這次搬家時,我扔掉了很多積累了十幾年的手帳和自孩提時代起保存下來的日記。其中也有新冠疫情的原因,不知道明天會突然發生什麼意外。到那時,也許會有人幫我整理物品,但有些東西不想被別人看到,那就是日記和手帳。
日記自不必説,手帳也記錄了「那時的自己」。×年前的今天,在××遇見了××,那時穿著××衣服,聊了一些××話題。
雖然斷捨離就是割捨對這些事情的留戀,但這樣的記錄有時也很重要。
日記比手帳更為重要。也許只有日記才能讓自己回想起「那時的自己」,但這次我還是毅然決然地把它們扔掉了。
除此之外,還有人因為扔掉了曾經拼命收集的收藏品、帶有家庭成員照片的賀年卡而後悔不已。
十幾年前,我大張旗鼓地翻修自家房子的時候,扔掉了大量唱片。其中包括在倫敦購買的《歌劇魅影》與《悲慘世界》首演時的錄音盤、學生時代收集的西洋音樂的黑膠唱片等,當時的我根本沒想到留聲機會再度興起,因為沒地方存放就扔掉了。
現在,我每次看到留聲機,都會後悔扔掉那些唱片。
斷捨離的確是一件需要開動腦筋的事情。
當然,對於搬進稍小的公寓居住的我來説,雖然明知一些東西必須扔掉,但即便如此,仍無法摒棄「扔得太多」這種想法。
![]() |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