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邦富的日本管窺(322)日本的網紅打卡地—木曾路和馬籠驛站

2020/11/2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朋友,你去過日本的木曾路嗎?去過那裏的網紅打卡地馬籠嗎?

 

      江戶時代,日本為完善以江戶為起點的主要陸上交通道路,推進了東海道、中山道、甲州道中、日光道中、奧州道中這五條交通要道(當時叫「街道」)的建設。連接著京都和江戶(即今天的東京)的是中山道,因中山道經過森林簇擁的木曾,所以民間將其愛稱為「木曾路」。這條路在江戶時代各地領主參勤替代以及皇族的婚禮中經常會出現。

 

      全長約540公里的中山道上有69處驛站(日文叫作「宿」),其中11處位於木曾地段。木曾路沿著木曾川,翻過險峻的山嶺,穿過幽深的森林和深深的溪谷,向著江戶方向延伸。文豪島崎藤村在其長篇名作《黎明前》中寫下的那句有名的開頭就是:「木曽路皆在大山之中。」


 

秋天的馬籠

     2016年,木曽地區在長野縣被首次認定為「日本遺産」,今天狹義上説的木曽路實際就是指經過木曽地區的中山道區段。

 

      走進木曽路上的各處驛站,石板路、木格窗、長滿苔蘚的石佛和參天大樹構成了濃郁的歷史韻味。不經意間走過的石板路,如果細細凝視那些鋪在地上的石頭上的凹陷,似乎能感受到在悠遠的往昔那些行色匆匆的旅行者留下的腳跡和時光傳來的溫馨。

 

      靜靜地眺望旅店裏陳舊的柱子和被地爐熏黑的天花板,就會發現在枯萎的木頭紋理上到處都浸染著江戶的氣息,似乎還能隱隱聽到舊時的話語笑聲和衣香鬢影。與當地居民不經意中擦肩而過時,飄進耳內的三兩交談言詞都能讓遠來的旅人感受到山裏人那種樸實的溫馨。

 


      當年供奉給幕府將軍的宇治茶等多是順木曾路從京都運到江戶的,運送貢茶的儀式被稱為「茶壺道中」。這些歷史往事給木曾路染上了類似中國茶馬古道的滄桑色彩。

 

      木曾路有11個驛站,分別是贄川宿、奈良井宿、藪原宿、宮之越宿、福島宿、上松宿、須原宿、野治裏宿、三留野宿、妻籠宿、馬籠宿。

 

      馬籠宿位於木曾路的入口處,由旅館為主的村落自古就有,許多民居保持著舊有狀態,使人們能夠看到往日的面貌。江戶時代的主要設施在遺址獲得復原,如今作為島崎藤村紀念館吸引著眾多遊客。

 

      上世紀80年代前半期,我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日語。因為非常喜歡詩集《若菜集》,從而知道了以《破戒》、《黎明前》等名著而聞名的明治時代大文豪島崎藤村的故鄉--馬籠,總想有一天能去拜訪。

 

      多年前,我被惠那峽的惠那峽格蘭德酒店聘為顧問,第一次去考察當地旅遊資源時,就被安排參觀馬籠。

 

      沿著全長600多米的山坡徐徐而上,可以看到坡道兩邊都是旅館、店舖、商家。坡上流淌的水、池塘裏游來游去的錦鯉、綠樹紅楓,還有富有情趣的傳統風格的建築和招牌,構成了古驛站的文化符號。漫步其中,能夠深切地感受到當地人們為保存和維持舊時景觀所付出的努力。

 

      就像中國出現的古鎮熱那樣,馬籠就是幾十年前其價值被重新認識和評價後,經過精心修整和逐步完善而形成人氣,成為今日網紅打卡地的。

 

      正如帶我參觀的酒店負責人所預料的那樣,我立即迷上了馬籠。我曾擔任過安徽省的觀光大使,很自然地聯想起安徽黃山腳下散佈著許多明清時代舊居的古鎮老村,情不自禁地開始推敲中日之間的各種各樣的交流計劃。後來我多次率團訪問馬籠,甚至帶著大批我在日本大學的學生考察當地怎樣振興經濟,時至今日,我依然深深地喜歡著這個古色古香的山中驛站。朋友,不想去看看麼?

 

莫邦富 簡歷

上海出生。曾下鄉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曾在該校任教。1985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讀完碩士、博士課程。現在是旅居日本的華人作家、評論家。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