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150)日本正在消失中的美好事物

2021/01/20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日本最近的流行語是「變容」,新冠確診暴增,日本政府為了國民不肯改變行動模式而頭痛,大家依然外出,街頭人口是去年4月第一次緊急事態宣言時的2、3倍,官方不斷呼籲「行動變容」,「變容」是改變模樣或隨著時間流逝而模樣發生變化等,行動變容當然會帶來文化的變容,日本最近發生的變容其實是很多的,許多是急功近利的開發等帶來的變容,而新冠更加速了這些變容,也讓日本許多傳統或有獨特性的美好事物很快消失或在消失中!

 

京都處處要維持如此高度不容易,老建物不斷遭拆除(劉黎兒攝影)

      最近聽台灣朋友説京都五條有家百年老舖藥房改建的民宿一月底要關門了,因為附近地價高漲,屋主想把優雅的老房子拆了賣掉,許多曾投宿過的外國朋友都很難過,或許因為新冠,或許因為至今過度的旅遊潮等,日本許多有形或無形文物、文化都逐漸在消失中,越來越沒維持的餘裕,讓人有種寶貝逐漸被掏空的感覺!

 

      京都的這家用老舖藥房改的民宿,不但守護了建物,保留了許多細部,如藥房的櫃檯窗口,也維持了一個非日常空間,古董傢具以及燈飾等演出大正時代的復古氣氛,讓外國客人享受了典型京町屋有中庭等的情趣,而且從早餐起到各種擺飾,身心能體驗日本人對四季變遷的感受,女將等貼心照料一切,才讓人真的理解日本所謂「Omotenashi」的「接待、款待」客人是怎麼回事!

 


      京都許多這類苦心經營的個人老舖或旅店因為地價上漲以及新冠的影響而陷入困境;許多老街的町屋遭拆除,四處蓋了毫無情趣可言的商務飯店,或世界各地都有的巨大酒店等紛紛進駐京都,不僅破壞各處庭園的借景,也製造各種觀光公害,非常掃興;不像至今京都連許多修學旅行用的旅館也都還有點京都風情,因為想快速回收利潤,類似老街不斷遭破壞,讓人感受到無限的矛盾,原本許多人來到京都或日本各地觀光,就是為了這些不同於現代、不同於其他都會的氣氛而來的,但為了觀光的開發卻摧毀了這些寶貴的風景與氣氛,當這些老街只剩下乏味制式的商務飯店時,還有人要來觀光嗎?

 

 

許多老街要維持原來特色需要許多努力的(岡山縣的倉敷美觀地區,劉黎兒攝影)

     新冠讓許多企業或個人背上鉅額的負債,債務數字不斷增大,如果大到無法處理,則許多老舖或舊邸建築都無法依照原意來處理了!最具代表性的是去年5月底,跟作家森鷗外有相當淵源的東京上野的旅館「水月飯店鷗外莊」就因為新冠被迫結束80年的歷史,該飯店內有鷗外寫作代表作《舞姬》的所謂「鷗外舊邸」,鷗外是1888年從德國留學歸國,翌年跟海軍中將赤松則良男爵長女登志子結婚,婚後就住在赤松家所有的房子,也就是鷗外舊邸;鷗外莊主人表示「為了能將鷗外舊邸留給後世,只好趁還有點經營體力時結束鷗外莊的營業!」聽起來很心酸!

 

      世界至今正在消失中的文化當然很多,許多古老村落或語言、書店等等,或許這是一種變化;最近一年許多消失或消失中的文化,絕大部分是受新冠影響,像日本特有的夜世界如銀座等酒廊文化也因為幾度成為政客防疫妖魔化對象,也逐漸消失中,松本清張寫的《黑革的手帖》或吉行淳之介所描述的世界今後只能在電影裏體驗了!

 


      日本上班族或年輕人在下班後飲酒作樂的許多居酒屋也因為密集、密切接觸與密閉,被認為散播新冠傳染一大主因,的確從店外看鬧鬨哄而且擁擠不堪的店內,在這個時代會覺得心驚膽跳,不過也真的因此許多有半世紀以上歷史的大眾酒場都被迫關門,許多店主從父親的一代起苦心經營,為了收入一直沒增加的上班族而不忍心調整價格,如果要降低席位密度,就開不下去,只好關門了!

 

 

因為大眾酒場過度密集,因此東京許多地方改在戶外喝酒(杉並區高圓寺,劉黎兒攝影)

     因為新冠,人與人無法保持密切接觸,最好少聚餐、聚會;暢懷痛飲就必然口沫橫飛,説話越來越大聲,像九州福岡市是感染嚴重的城市,有家陷入苦境的咖哩飯餐廳,就在店裏貼了很大的海報寫著「默食」,也把這海報公佈在推特上,引起很大迴響,讓人感受到吃飯跟開心談話是兩回事,許多餐廳也都張貼請勿大聲説話,新冠讓餐飲進入「默食時代」了!居酒屋的歡談成為忌諱,也會逐漸消失!

 

      日本至今讓外國人讚嘆價廉物美的家族餐廳連鎖店,即使資金雄厚,但現在也負債纍纍,不斷關店;我因為寫稿等不時利用這類能上網又有電源而且深夜也營業的餐廳,它們跟便利商店一樣,宛如黑夜的燈塔,有安全感,也很為它們叫屈,因為政府補助這些大規模店家跟小店金額一樣,因此只好關店;也有些餐廳因為在日本陷入困境,就趁機到疫情較不嚴重的台灣、越南等亞洲其他地方去展店了,改變其他城市的街景!

 


      更可憐的是許多珍貴的日本個人商店陷入絕種危機;這些個人商店是社區的寶貝,店主是消費生活專家,也是最佳的諮商師,像我自己長年去的一處文具店,跟店主説「我要買同樣的原子筆!」店主拿來了筆芯,説「原子筆還很新,買這就好!」他不會急功近利地賣給我新筆,而是站在顧客的立場作了最佳提案,這是到便利商店買筆所得不到的!

 

 

貼近客人,面帶微笑地説明日本文化等內容的服務暫時都打上休止符(金澤市,劉黎兒攝影)

     或是去魚店,看看今天有什麼不同的時令鮮魚進來,也問店主如何烹調才好,這也不是超市或一朝一夕開的新店所能做到的!日本還有許多類似豆腐店、肉店、花店、錢湯、當舖、鐘錶店等消失的腳步也都加快了!許多店被大型連鎖店取代或沒有接班人,因此無法持續,但這次因為新冠,許多高齡的店主也都舉手投降而關門了,許多商店街更是成了不開店的鐵門商店街了,類似「那家店主很會修理家電!」「許多遠處的料理店主人都也來這魚店買魚!」「這家錢湯的湯泡人讓人皮膚光滑!」等的傳説也會跟著消失了!

 

      不僅賣貨品也賣心的許多個人商店消失中!新冠是一種有分斷阻隔力量的病毒,會遮斷人的笑容、談話聲與肌膚之親,許多人費心演出氣氛與親切,都成了多餘而沒價值的事物,也因此至今日本許多美好的事物因為不被需要或受許多短期利害壓迫而消失,令人擔心新冠過後,處處都留下無法復原的文化空洞呢!許多外國朋友都在説「已經一年沒去日本了,好想念日本!」很怕他們再度來到日本時,日本有點走樣了,因為行動的變容帶來很多文化內涵的變容!這樣的悲劇並非只發生在日本,而是世界許多文明國度都一樣吧!或許因為格外心疼,覺得日本消失得更快些!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