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學通:中美年底或有嚴重衝突
2015/06/24
記者:中美圍繞南海問題關係日益緊張。中國外交部6月16日發佈了南沙島礁填埋將於近期完成。您認為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召開之前發表這個消息的意義是什麼?中美關係的緊張能否得到緩和?
![]() |
清華大學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 |
第二,今年中美之間在9月習近平和歐巴馬見面之前,雙方應該説即使發生衝突和摩擦,規模不會太大,程度也不會很嚴重,但是這不排除中美雙方領導人會晤之後發生新的、比較大的摩擦和衝突。也就是説在年底的時候,10月、11月、12月,本年最後一個季度中美之間發生新的、比較嚴重程度的衝突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第三,在歐巴馬執政時期,剩下的1年半,總體來講中美之間會發生衝突,但是應該説在可控範圍之內。歐巴馬對華政策不會做出本質性的調整,但是歐巴馬之後,也就是説美國的新政府上台之後,中美關係可能會出現新的較大幅度的下滑。
記者:9月份以後更嚴重的摩擦,具體是指什麼摩擦?
閻學通:中美之間現在發生衝突的領域非常多,在網路、海軍、海洋、人民幣匯率、人民幣成為SDR特別提款權、投資、貿易赤字、外太空、朝核和伊核,中美之間有分歧的領域太多,你説在哪個領域會發生,哪個領域都有可能,就是因為在太多的領域裏有利益分歧,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今年年底最後一個季度發生新的衝突的可能性很大。
記者:所以中美之間發生衝突和摩擦是正常的,怎麼控制分歧和摩擦,如何協調?
閻學通:中美之間其實沒有必要相互去抱怨,這是沒有意義的。中美之間發生摩擦和衝突是必然的,是兩國利益不一致導致的,而且利益不一致方面越來越多,所以他們之間發生衝突。
中美之間的外交和戰略關係應該側重在兩個方面,第一,要側重於危機的防範和管控,就是減少摩擦的發生,或者摩擦發生之後防止升級為軍事衝突;第二,增加合作,增加合作多了才有可能防止雙方之間的摩擦和衝突導致不可控的災難。我認為中美之間應該向相互信任的合作方向發展。
記者:現在中美經濟關係密切,現在的中美關係同美國和蘇聯的冷戰關係雖有所不同,但是有人説現在的中美關係不是冷戰,是冷和平,您如何看待這種看法?
閻學通:第一,發明「冷和平」一詞的這個人我感覺他對什麼是冷戰不懂,冷戰是相對於熱戰,冷戰和熱戰比,是説發生軍事衝突的程度低,冷和平只能跟熱和平相對應,或者跟和平相對應。和平是沒有戰爭,冷和平是説戰爭更多?還是戰爭更少?冷戰是指戰爭更少,軍事衝突更少,冷和平是説衝突更多?還是更少?這個詞是沒有意義的。這就是一個,用百姓的話就是炒作自己的一個概念。
第二,從中美之間目前的狀況,想回到冷戰是做不到的。冷戰發生是需要條件的,冷戰的條件有3個基本條件,缺少一個都不能形成冷戰。第一,需要雙方有核武器,今天中美都有,這個條件具備。第二,雙方的核心矛盾是意識形態之爭,現在中美不是,這兩個國家都沒有一個國家把意識形態作為自己國家的首要國家利益。冷戰期間,美國把資本主義作為首要的國家利益,蘇聯把共産主義作為首要的國家利益,所以他們意識形態的矛盾是他們之間的最核心矛盾。今天中國跟美國在這個方面不是他們的核心矛盾。
第三,冷戰必須是相互隔離才能冷戰。不隔離冷戰不了。比如説夫妻冷戰,他們倆不在一個床上睡覺,得隔離,自己睡自己的床,兩人睡一個床怎麼冷戰?當初,是蘇聯跟美國,蘇聯搞了社會主義市場,搞了華約集團,美國搞了北約,歐洲搞了歐盟,是相互隔離的,人員是不往來的。當年,蘇聯一個團到美國從頭到尾美國CIA派人跟蹤,美國的一個團到了蘇聯,蘇聯也派人從頭到尾跟蹤,今天中美之間140多萬人相互訪問,要派多少人跟蹤?這是做不到的。
剛才你也説了中美經濟相互融合到這種程度,兩個國家沒法隔離,不能隔離怎麼搞冷戰,所以我自己認為,跟他們看法相反,中美之間戰略衝突是不可能發展成冷戰,因為形成冷戰的3個條件中間,2個條件不具備,形成那樣的冷戰是做不到的。
記者:中美在戰略與經濟對話結束之後,北京6月29日將舉辦亞投行簽署儀式。關於亞投行很多亞洲、歐洲國家都歡迎,美國也表示歡迎,但是有的美國人還認為中國主導的亞投行挑戰美國至今為止創立的國際金融秩序,您如何看待?
閻學通:亞投行的建立本身對國際金融秩序已經形成了一種影響,這是明顯的。影響了兩個方面,第一,影響了國際金融秩序的安排,這叫做制度再安排。第二,已經開始影響國際金融領域的權力分配,這叫做權力再分配。也就是國際金融領域中開發銀行這個小領域裏的秩序在制度安排和權利分配方面發生了變化。這個影響之所以從亞洲變成一個全球性的影響,是因為英國&&促使西方國家的加入,由於美國之外很多西方國家法、德、意、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西方國家的加入,這些非亞洲國家的加入使得亞投行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國際金融機構。本來它還不會影響全球性,以為只能影響到亞洲地區,名字就叫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結果歐洲、澳洲、北美洲等國家一加入,變成了全球性。
記者:所以現在的情況超過原來中國所預想的?
閻學通:沒錯,肯定,中國沒想到它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記者:亞投行的意義會變嗎?亞投行現在是全球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原來中國對亞投行的意圖會變嗎?
閻學通:我覺得變化不會馬上發生,但是變化方向是必然要發生。暫時不能發生是因為現在的資金數量還不大,主體會用於東亞地區的基礎設施的項目,但隨著資金規模的不斷擴大,就可能開始資助其他地區,比如歐洲、中東、非洲、拉美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旦項目擴展到其他地區,影響力自然也就到了其他地區。
記者:亞投行也會變成中美之間一個摩擦的原因嗎?
閻學通:美國已經對亞投行表示了不滿,日本也對亞投行表示不滿,亞投行事件本身是中國和美國相互之間摩擦的産物。因為中國要求對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進行改革,美國不同意,政府同意了,但國會不批准,所以改革遲遲推行不了。所以應該説亞投行實際是中美在國際金融秩序上的矛盾的産物。不是因為有了亞投行才導致有矛盾,某種程度現在是一個結果,是矛盾摩擦的結果。
記者:中國倡導和平崛起,但是實際上和周邊國家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這是因為什麼?而且習近平重視周邊國家的外交政策,這區別是什麼,應該如何理解現在的情況?
閻學通:中國強調重視周邊,實際很大程度説要在美國和周邊國家之間發生衝突的時候,中國應該更關注誰的利益。過去中國對美國的政策叫做以美國為重中之重,也就是説美國和中國周邊國家發生矛盾的時候,中國原則上採取中立,如果不得已不能中立,中國只能支援美國。這樣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係就出現了比較緊張的現象。
中國新一屆政府開始調整政策,提出要重視周邊,13年11月開的周邊外交工作會議,這樣把周邊提到比美國看的更重要的地區,當美國和中國周邊國家發生衝突的時候,中國要更多地考慮周邊國家的利益,而不是美國的利益,這是一個政策調整的本質。在這一點上,當美國和周邊國家發生矛盾的時候,中國會照顧周邊國家,當美國跟周邊國家立場一致的時候,中國沒有必要照顧這個國家。比如日本,日本跟美國沒有矛盾,中國不需要在美日有矛盾的時候照顧日本,因為美國跟日本兩國是一致的。也就是説周邊國家跟美國越一致,這樣的國家越得不到中國對周邊國家照顧的政策。
中國照顧是照顧那些跟美國發生利益矛盾的國家,中國原先是中立,不得已原來支援美國,現在調整為我是中立,如果不能中立我就支援周邊國家。這些國家跟美國沒有矛盾,中國就不存在站在它一邊兒的問題。像日本、菲律賓跟美國的利益越一致,中國的睦鄰友好的政策對它越不相關。
你剛才的問題實際是從日本、越南、菲律賓三個國家的角度提出來的,但是要知道中國説到周邊的時候,這個概念是30多個國家,越南、日本、菲律賓不過是30多個國家的3個。
記者:中國提倡中美關係是新型大國關係,美國説是新型關係,沒有提到大國,這個區別在哪?
閻學通:現在美國已經不再提新型大國關係了,中國政府還在堅持中美之間是新型大國關係。在這一點上我自己認為彌合雙方之間在這一問題上的認識是比較困難的,也就是説很難寄望于歐巴馬在他執政期間的剩下的一年半時間裏會重新同意用新型大國關係這個詞來描述中美關係,這個可能性是比較小的。
記者:您對這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有何期待?
閻學通:我想這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以前不太一樣的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要為2個月後的習近平訪美。既然離習近平訪問美國的時間這麼近,我估計此次不是討論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取得成果,而是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如何為中美首腦會晤取得成果創造條件。所以如果説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能有什麼成果,只能説是為首腦會晤取得成果創造條件,對話方塊架本身恐怕難有成果。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中國總局 大越框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