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一帶一路投資為何「國進民退」

2017/05/27


  目前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進行投資的主要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熱情似乎並不高。這是什麼原因?會不會造成「一帶一路」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擋箭牌?對此,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政治研究所張明研究員。日經中文網分兩次刊登採訪內容。

 

  記者:一帶一路的建設以國有企業為主,不是以民營企業為主。一些專家擔憂,這會不會耽誤國有企業的改革?比如説國企把一帶一路的建設當成擋箭牌而不配合改革,這樣的風險有沒有?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張明

  張明:目前的建設以國有企業為主,主要就是因為目前的建設主要是在基礎設施,由於目前的一些特點,民間資本是不願意也沒有能力進入的。但是我們展望未來的話,如果基礎設施打好了,換句話説企業未來在當地進行經貿交易有了一些物質保障,中國跟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就可能得到進一步的促進。所以我覺得下一步,當基建做好之後,可能中國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間企業參與的熱情會更高一些。這是我第一個判斷。

 

  第二個,您問一帶一路會不會成為國企的擋箭牌來阻擋國內的國企改革?我覺得有一個原則,就是一帶一路本身的投資是不是遵循市場化原則,這個很重要。如果是市場化的原則,就是説你出去不是政府給你施加壓力讓你出去的,而是你看到投資機會才出去的。如果是這個原則能夠遵循的話,它就不會成為我們國企改革的一個擋箭牌,因為國企的改革未來就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但是反過來,如果國企做這個項目不是國企自己願意做的,而是政府主導的話,這個的確就跟國企改革的方向有一些背道而馳。這樣國企未來就有理由了,説我這個項目虧錢,不是我自己決策,是政府讓我去的,這對國企改革當然有不利因素。

 

      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政府才要貫徹,就是中國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做投資的時候,不要政府強烈強制要求,而是政府鼓勵,但是經過國企經歷自己的決策之後,自己願意去,這樣的話萬一這個項目出了問題,國企才會自己承擔風險,才不會回過頭來埋怨政府。所以這恰好是一個很重要的經驗教訓,就是説未來在企業對外投資中,無論是國企做投資還是國有金融機構做投資,都應該貫徹市場化導向的原則,這點很重要。

 

  記者:目前中國政府加強對資本外流的管制,而一帶一路的目標之一是資金的融通,也就是人民幣的國際化,這兩個政策之間有一點矛盾。您認為資本外流的管制對一帶一路的建設有哪些影響?

 

  張明:從2015年8月11號人民幣匯改之後,由於貶值壓力跟資本外流相互在加強,所以人民銀行的確是收緊了對資本外流的限制。除了傳統的銀行跨境信貸,跨境證券投資,特別是這兩年,特別是在16年下半年之後也加強了對中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限制。

 

      央行收緊限制的原因,的確是去年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增長太快,所以政府有擔心,就是有很多企業到海外投資不是真正的投資,而是變相的資本外流。應該説這個政策的實施的確是有效的遏制了資本流出,也穩住了人民幣匯率,但是客觀上也像您所説的,也産生了一些不利的效果。比如説人民幣國際化的放緩,因為限制資金的外流,離岸市場上人民幣的流動性就受影響。還有就是的確影響中國企業對有些地方的直接投資,因為即使是商務部和外管局審核真實的投資,企業發現想獲得外匯也變得非常困難,審批也變得沒有以前那麼順利,通常時間會更長。應該説如果這樣的話,的確對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上的投資有一些負面影響。

 

       不過近期應該説商務部、外管局、人民銀行他們也認識到這個問題,我看他們最近一些表態説未來還會加強對企業海外投資的真實性的審核,但是如果真實性審查是沒問題的是合格的,那麼他們還是會加快對真實的海外投資的審批以及給他們提供相應的外匯。而且我們也看到了,最近其實隨著中國經濟的一些反彈,現在人民幣貶值的壓力有些下降。這個情況下,預期未來一段時間,對於真實的中國企業對海外的投資的審批,會稍微放鬆一些,外匯的可得性也會比以前提高一些。

 

  記者:目前政府鼓勵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而對其他海外投資加強限制。一帶一路有關的海外投資大部分以國有企業為主。那麼在海外投資當中,是不是出現另外一個「國進民退」的現象。

 


 

  張明:從目前來看企業海外投資基本上還是一個企業自主決策的,當然國有企業可能還有其他的考量,民營企業就更加市場化。所以我覺得民營企業投資,未來依然是市場化,就是哪兒可以賺錢就到哪兒投,比如説已開發國家,歐美、日本能賺錢就去已開發國家,新興市場如果未來情況好轉就去新興市場。在我看來,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的市場化投資可能「一路」更多,我指的就是海上絲綢之路。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從增長前景來看,「一路」上有東盟,東盟十國是現在一個很重要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很快。還有印度,印度增長也很快,所以海上絲綢之路是把中國、東盟、印度這三個最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連接起來,而且他們增長又比全球市場增長要快。所以哪怕是民間投資,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也會投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説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每年投300億,其實這裡面除了國企之外也會有很多民間企業進來,他們做的是市場化的投資。因為提了五年計劃,可能在前期國有企業投資要更多一些,因為像我們前面説的,才開始做很困難,對這個國家不了解,然後投資又是基建。但是等到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已經比較熟悉了,等到在這個市場投資的收益率上升了,我覺得民間投資就會跟上。

 

  我舉個例子,比如説如果一個國企到海外一個國家做了一個海外的工業園區,跟地方政府談好了,把地拿下來,園區蓋好了,交通也做得很好,那麼很可能一些民營企業,像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會入駐這個園區。所以説我覺得在這個情況下,國有投資和民間投資是一個互補的關係。當然您提到的這個風險也在,所以我們還是要強調,企業海外投資要貫徹市場化原則,要有市場導向。在這種情況下就能比較有效的避免國進民退,最好是國有企業民間企業都能去海外投,而且能夠相互合作,我覺得這是一個更加優化的海外投資的模式。

 

  記者:民間資本需要等待當地基建完畢之後才會陸續進入投資,您對這個時間有沒有一個大致的預估?

 

  張明:這個的話可能國家跟國家的時間不一樣。就像我們前面講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水準不一樣,有些國家是屬於市場化體系已經比較完善,經濟發展水準比較高,比如説中東一些國家、東南亞一些國家。在這些地方現在民間資本已經找到了一些空間,就會進去。前兩天我們剛好在浙江調研,浙江有些民營企業在泰國做的就很好,一個民營企業本身是到泰國去做電力設備的儀表,後來發現做一個工業園區好像更好。他們就跟泰國合作,做了一個泰國羅勇工業園區,現在這個工業園區運作的非常好,帶動了很多浙江的民營企業都到那兒去建廠,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反饋。對於這些經濟體,可能就比較早一些而且已經發生了。但是對於另外一些市場化體系還不是很成熟,國家風險比較高,基建比較薄弱的國家,比如一些中亞、西亞的國家,可能目前能去的主要是國企,因為有政府保障,資金實力又比較雄厚。等到這些國企做的比較好,和當地政府溝通比較好,基建做好了之後,可能民間企業就會去了。但是這個過程很難做一個精準的預測,我覺得它會逐漸發生,國家跟國家的情況不一樣。就是希望五到十年以後,希望這些國家更能夠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我覺得,民間資本參與的越多,就越能説明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成功,因為民間資本是逐利的,他去就證明這裡有發展前景。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國總局 原田逸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