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飛躍的條件是「去中國化」

2017/06/16


  6月16~18日,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AIIB)將在南韓濟州島舉行第2屆年會。亞投行的成員國和地區數量有望在2017年內突破80個,超越由日美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亞開行、ADB)的67個。從目前來看,亞投行的運作平穩,但今後作為金融機構能否實現飛躍將受到關注。

 

金立群2016年1月16日在亞投行開業儀式上

 

  2016年1月,亞投行開業時的成員國和地區僅為57個。進入2017年後,批准加拿大、比利時、香港和巴林等20個國家和地區加入。亞投行行長金立群透露展望稱,2017年內成員數量將達到85~90個國家和地區。

 

  另一方面,亞投行還與被視為競爭對手的亞開行簽署了業務合作備忘錄,正展開合作。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在截至2017年5月底亞投行批准的13個項目中,巴基斯坦的道路建設、孟加拉國天然氣設施等3個項目是與亞開行的合作融資。

 

  此外,包括世界銀行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等在內,亞投行的合作融資達到10起。13起的投資額合計僅為21.75億美元,從亞投行1000億美元的資本金來看,投資顯得非常保守。

 

  大張旗鼓誕生的亞投行曾被視為中國推進「一帶一路」構想的「神器」。

 

  「為何是阿曼?」2017年12月,日本政府感覺到了警惕。當時,亞投行決定向很難算得上「亞洲國家」的阿曼的港口建設投資2.65億美元。不少人感到此舉有確保連接中國、中東、非洲和歐洲的海上交通要衝的意圖。

 

  但是,即便亞投行在中國主導下設立,要想獲得作為國際機構的信譽,就必須盡可能消除中國色彩。亞投行在投資對於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評估方面,基本沿襲了世界銀行的作法。其5名副總裁中,3人來自歐洲,金立群也多次表示亞投行並非「一帶一路」的手段。

 

  作出呼應的是印度。雖然印度沒有派政府高官參加中國5月14~15日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但計劃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極利用亞投行。雖然仍未獲得批准,但在亞投行目前審查的13個項目中,印度項目數量最多,達到7個。其中部分項目有望在此次年會上得到批准,印度財長阿朗·傑特利將在亞投行年會上舉行研討會。

 


  亞投行面臨的課題有2個。第1是強化籌資能力。亞開行和世界銀行從評等機構獲得了AAA評等。憑藉其信用等級,在國際金融市場發行債券,大幅增加了資本金。

 

  有分析認為,亞投行希望最快在9月底之前獲得評等。但是,美國和日本均未加入亞投行。5月下旬,美國評等機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下調了亞投行最大出資國中國的長期國債評等,其影響有可能持續發酵。

 

  另一個課題是增加工作人員數量,亞投行目前的工作人員僅有100人左右。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北京事務所首席代表關根榮一表示,「(亞投行)總部所在的北京大氣污染嚴重。即使想要吸引人才,工資水準也無法無限提高」。如果人手持續短缺,將對未來其他項目造成阻礙。

 

  日美主導的亞開行估算認為,從2016年起的15年裏,亞洲基礎設施需求達到26萬億美元。亞投行要想承擔巨大作用,前提條件是加強作為國際機構的紀律性,進一步推進「去中國化」路線。亞投行去中國化的走向,或許也將對日本圍繞加入亞投行利弊的討論産生影響。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瀨能繁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