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羅奇談中美貿易戰:中國不會像蘇聯
2019/01/02
全球即將在美國和中國的緊張關係加劇的情況下迎來新的一年。2019年兩個經濟大國的關係將如何變化?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如何?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了曾在美國摩根士丹利任職,現任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的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
![]() |
史蒂芬·羅奇 |
中美摩擦的背景
記者:2019年中美關係將如何變化?
史蒂芬·羅奇:在對立的同時彼此依賴的關係不會改變。對中國來説,美國是巨大的出口市場,而對美國來説,中國是國債的重要投資者。兩國仍緊密地連在一起。因此,如果一方採取強硬姿態,另一方將採取對抗措施,在政治上保持平衡。這樣的中美博弈仍將持續。
中美摩擦的本質在於經濟體制的主導權之爭。一直重視市場機制和自由競爭的美國正在被加強國家主導的經濟運作的中國追上。美國不可能感覺不到威脅。對美國來説,「貿易」只是敲打中國的藉口。智慧財産權保護和人工智慧(AI)開發等中美的爭論點還有很多。
記者:要緩和摩擦,需要採取哪些行動?
史蒂芬·羅奇:個別的爭論點另當別論,如果用一句話加以概括,那就是建立信任關係。但是,從美國當局施壓排除華為産品等行動來看,這一前提正在崩潰。中美雙方的相互不信任或將加強。
企業難以轉移生産
記者:有聲音擔憂主導權之爭引發軍事衝突的事態。
史蒂芬·羅奇:我沒設想過會發展到這種地步。的確,過去爭奪主導權的美國和蘇聯之間,軍事緊張加強。但是,經濟運作糟糕的蘇聯的政治體制不久就崩潰了。與蘇聯相比,現在中國的經濟要強大得多,能夠長期承受摩擦的痛苦。
記者:世界經濟將如何變化?
史蒂芬·羅奇:不存在贏家。不論如何,對美國的影響令人擔憂。有研究顯示,過去5年間全球産品供給網的建立有著將美國通貨膨脹率拉低1%的效果。如果貿易摩擦激化導致供給體制出現問題,美國將面臨相反的影響。
現在美國勞動力市場緊張,工資上漲壓力大,可能會通過貿易問題和勞動力供求這2個途徑,給美國帶來很大的通膨壓力。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或許有可能被迫放棄不讓經濟過熱或冷卻的中性利率,進行加息。
記者:為應對貿易摩擦,美國企業出現了將製造和出口基地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國家的趨勢。轉移目的地國家是否將從中受益?
史蒂芬·羅奇:宣佈轉移很容易,但實行起來很難。全球企業花費10~15年時間精密建立起以中國為中心的供給網。如果將一部分基地轉移至越南等地,也必須相應地調整其他部分。1~2年時間很難産生效果。
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很大一部分也是依賴中國。如果中美摩擦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放緩至6%以下的水準,負面影響將波及整個亞洲。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亞洲總局編輯委員 小平龍四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