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傑明·塞爾夫:中美走向「貿易冷戰」
2019/04/30
美國曼斯菲爾德基金會副總裁班傑明·塞爾夫:中美兩國正為破解貿易戰局面而持續進行部長級貿易磋商。兩國力爭通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川普的首腦會談來最終解決這一問題,但是,即使在緩和摩擦問題上取得進展,兩國仍無法實現貿易戰的終結。
![]() |
班傑明·塞爾夫 |
雙方可以避免對進口産品相互加徵關稅這一異常局面。但中國侵犯智慧財産權和強制要求技術轉讓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除的。扶持高科技産業的國家産業升級政策「中國製造2025」等産業政策也不會輕易就做出調整。
「這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而可能只是開始的結束」——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二戰期間的1942年11月留下了這句名言。他對英軍在埃及擊敗德軍進行了表揚,但同時也指出距戰爭結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前的中美關係可以説正處於同樣的局面。即便是習近平與川普達成某種協議,暫時改變加徵關稅造成的貿易戰態勢,但隨後仍會是持續的「貿易冷戰」。正所謂「開始的結束」。
中國的發展讓全世界受益。但美國國內認為中國「通過不公平競爭崛起」的批評意見很強烈。不僅是特殊的經濟體制,美國對中國的海洋活動等問題也無法容忍。這些不滿不斷積累,如今在華盛頓對華強硬論已逐步成為一種共識。
中美是否會跨越貿易冷戰而正式走向相互對峙的「新冷戰」呢?我覺得不會。儘管全世界關注著兩個經濟大國的戰略性競爭,但尚未進入到中國與美國並稱兩極的時代。全球面對的只是美國這一單極的弱化。
1989年結束的美蘇「冷戰」以權力分配為特徵。世界上的主要國家被劃分成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東方共産主義陣營,形成了兩極化的國際秩序。當今世界則是另一種不同的基本結構。
中國的崛起的確非常明顯,但美國在經濟實力、技術實力、軍事實力等方面仍保持優勢。支撐美國這一單極的盟國、友好國家、國際組織等後盾依然存在。很難認為中國具備了與美國抗衡的國力和作為「可替代的國家體制」吸引其他國家的魅力。
但目前的局面也並不是和冷戰毫無共同之處。經過各種各樣的競爭,中美之間的緊張局面正逐步加劇,存在著發展到類似冷戰境地的可能。儘管如此,仍不至於達到難以避免新舊大國之間發生衝突的「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都有希望兩國友好共存的人士。因為兩國經濟上的相互依賴不斷加深,並且從貿易和投資擴大中受益。如果兩國關係惡化,將會失去很多。正因為如此,希望維持現狀的力量發揮著作用。
民族主義以偏激和破壞性的方式來思考「什麼是國家利益」。中美兩國雖然存在這種傾向,但也不能無視兩國關係親密所帶來的好處。需要著眼於大局,避免陷入短視性的思維。
川普的外交政策總是令人難以預料。不知道是反覆無常還是一種戰術,他似乎很樂於讓對手混亂。不僅僅是對華政策,始終採取戰略性的可預測的行動是大國的責任。
中國領導人依舊非常抵觸美國式的改革,但我對此並不悲觀。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將會改變特殊性質的行為,中國自身也在逐步順應潮流。最好不要小視給中國帶來變革的力量。
Benjamin Self: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學院碩士。曾擔任過美國斯提姆森中心高級助理等。是研究中日等亞洲問題的專家。現年52歲。
本採訪由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小竹洋之匯總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