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田中耕一談「滴血驗萬病」的真偽
2020/03/04
只要有一滴血液即可儘早發現癌症和癡呆症等疾病的可能性已經出現。在醫療的重心從「治療」轉向「預防」的背景下,這一技術被期待有助於健康壽命的延長。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記者日前採訪了利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質譜分析技術、成功以高精度檢測出被視為阿茲海默病原因的蛋白質的日本島津製作所高級研究員田中耕一。
![]() |
島津製作所高級研究員 田中耕一 |
記者:您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曾表示「只要再有5~10年,僅憑一滴血液即可診斷各種疾病將成為可能」。
田中耕一:這是飽含期待的發言,但從結果來看顯得有些過於樂觀。無論是日本還是世界都尚未實現。不過,也並非完全沒有進展。我認為在技術上已經走到了距「山頂」4、5成的高度。
記者:截至目前,都能診斷哪些疾病?
田中耕一:利用質譜分析儀檢測蛋白質的靈敏度在這20年時間裏提高至1000倍。成為能以高精度檢測出被視為阿茲海默病原因、被稱為「β-澱粉樣(β-amyloid)」的蛋白質的技術基礎。甚至可以提前20年判斷發病的風險。
東芝正力爭推動通過患癌症後血液中增加的「MicroRNA(微小核糖核酸)」來診斷13種癌症的技術的實用化。利用新生兒的一滴血液,就能發現源自代謝異常的各種疾病風險的技術已經實用化。
記者:技術方面的課題有哪些?
田中耕一:對於基因和蛋白質,已經可以非常準確地檢測,但仍難以穩定且全面地檢測被認為與疾病相關的尿液和汗液等代謝物。統一分析代謝物的技術變得重要。還需要取得讓質譜分析儀和所使用的抗體變得更為廉價的突破性進展。這樣一來,或許就能以數千日元接受診斷,即使納入保險,國庫的負擔也能降低。
記者:如果得到實用化,好像夢想成真。
田中耕一:未必全都是好事。隨著質譜分析儀的發展,不知是好是壞,發現各種各樣的疾病成為可能性。但是,阿茲海默病的治療方法至今仍未掌握。發現沒有治療方法的疾病,對一個人來説能不能算幸福呢?針對這個問題,如何凝聚社會共識,或許將成為技術普及面臨的最大瓶頸。
我認為説「(滴血驗)萬病」的説法有點誇張,但在技術上,到5年後、10年後,足以實現診斷「千病」。我們反而有必要思考如何來應對這樣的時代。各位,都做好準備了嗎?
田中耕一:1983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工學部,進入島津製作所。20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和日本文化勳章。2003年出任田中耕一紀念質譜分析研究所所長。2012年就任高級研究員。日本富山縣出身,現年60歲。
以下為記者對此次採訪的總結:
田中耕一針對基於血液的疾病早期發現技術表示「歐美比日本更為領先」。他指出「就算有好的研究成果,但在跨越阻礙實用化的‘死亡之谷’的能力上,日本弱於歐美」。
關鍵是要加強産學合作。島津製作所將2019年夏季開設的保健相關領域新研究所的1樓部分設為開放式創新的空間。如果能憑藉一滴血液儘早發現疾病的技術普及,預防方法也將增加,健康壽命也將隨之延長,還有助於國家醫療費負擔的減輕。包括治療方法的開發在內,匯聚各方面力量的舉措非常重要。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赤間建哉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