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團連會長談經濟界如何應對去碳化

2021/02/23


      日本最大經濟團體「經團連」的會長中西宏明線上上接受了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採訪,闡述了日本經濟界推進去碳化的措施。在企業之間,有聲音警惕成本增加,但中西會長強調稱「碳中和最為優先」。提出為了實現菅義偉政權提出的2050年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加快技術開發和國際合作的想法。

     

日本經團連會長中西強調稱,要使經濟活動可持續,環保至關重要(照片中西會長因病為入院前)

   

      記者:此前在應對環保方面有所顧慮的日本經濟界已轉為積極態度。

  

      中西:目前的氣候變化問題是破壞性的,甚至有可能損壞經濟環境。很多人已開始深刻認識到,如果考慮到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有了地球環境才能維持經濟活動。並非面臨海外壓力才採取行動。成本問題在經濟界屬於最為敏感的問題,而且很難説成本提高是好事,但如果置之不理,需要付出更加巨大的費用的可能性很大。災害變得嚴重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影響。不得不在時常考慮到成本的同時,推進各種對策和技術開發。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記者:有觀點認為碳稅和排放配額交易等給碳排放定價的「碳定價(CP)」也不得不引進。

  

      中西:在突然展開碳定價的討論之前,首先應該是如何考慮作為能源供給原則的「S+3E」(以安全為前提的穩定供應、環保、經濟效益)的優先級的問題。經團連的態度是,碳中和必須擺在最優先位置。也就是説在3E之中,環保最重要。在此基礎上再思考如何與經濟效益和安全保障等的兼顧的問題。必須同時討論碳定價以何種形式將定價方式和籌集的資金體現到今後的政策中。

  

      (經團連)打算積極向(日本)經濟産業省和環境省提出建議,正在加快相關工作。如果是稅制問題,還將涉及政治。如何理順與日本已引進的全球氣候變化對策稅的關係?碳定價有時還牽涉跨國關稅的問題。我們的基本原則是必須首先敲定規則。

  

      記者:美國已重返《巴黎協定》。日美經濟界也會展開合作嗎?

    

      中西:我們擁有經濟界之間協商對話的平臺。雖然氣候變化問題也是如此,但同時也存在以中美矛盾為出發點的貿易管理問題。關於經團連的活動,除了與(美國)聯邦政府對話之外,我們認為與州政府之間的對話也很重要。前總統川普比較特殊,但州政府和經濟界對氣候問題的重要性也存在不同的想法。與很多日本企業都有聯繫的加利福尼亞州也是美國民主黨的地盤,這裡一直對氣候變化問題採取嚴厲的措施。日本經團連的北美使節將分成4個小組,與各地區的州政府和代表性企業進行對話。因為對世界的影響力很強,所以會加大力度。雖然是很難解決的問題,但仍有合作餘地。

  

       記者:歐洲在制定環保領域標準上走在世界前面。

    

      中西:擁有沙龍文化的歐洲在制定規則上十分擅長。日本被認為落後於人,但與各國的經濟團體對話後會發現,意見上並沒有明顯差異。歐洲討論的分類(Taxonomy,業務是否屬於環保型分類)也存在很多課題,忽視了過渡(Transition,過渡期的技術)項目。日歐的經濟界之間需要認真討論如何處理原子能等話題。關於分類的討論,即便我們直接跟歐盟(EU)説,也不會有什麼改變,因此我們認為這是政府的職責。

  

      記者:日本政府打算將2050年的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到50~60%,政府採取的2萬億日元基金等措施是否可以充分滿足需求?

  


 

      中西:所有問題都靠政府資金來解決是不可能的,由企業方面承擔也不現實。政府必須起到引子的作用來吸引投資,要讓更多的人投資,重視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機制不可或缺。此次的2萬億日元基金不同於以往的年度政府預算,可作為基金使用10年。能源方面的技術開發和創新需要花費5~10年而並非1~2年的時間,因此菅義偉政府採取了充分的措施。接下來民間如何進行推廣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記者:您如何考慮對核電站的定位問題?

  

      中西:核電站是人類智慧的産物,應該對其加以活用。我認為只是停留在討論重啟和新增卻難以取得進展的狀態對日本而言很不利。最近10年,世界已發生巨變。1吉瓦以上的大型核電站因成本問題,日美歐各國都沒有積極進行應對,剩下的玩家只有中國和俄羅斯。作為替代方案的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方面,出現了幾家新興企業。這樣的話,假如出現問題時,受災範圍也非常有限,但日本沒有企業認真去做,日本政府也沒有實施投資。

  

      日本的電力公司為了滿足新的環保標準,僅安全對策就花掉了5萬億日元。沒有現金。只能從誰會對原子能提出新的展望開始討論。如果落後於世界,還涉及到安全保障問題。要實現碳中和,拋開原子能的話,電源的穩定供應都將變得困難。

  

      記者:關於日本各企業已退出本國國內生産的風力發電方面,您認為需要重建生産體制嗎?

     

      中西:雖然日本企業面臨嚴峻的形勢,但也並非一定全部要使用日本製造。應該可以按照日本的方式靈活利用。(日本需要的設備)跟建在沙漠上的風力發電設備不同。日本的海上風力發電設備適合用於日本海,但(日本海)水深會突然變深,也很難應對。問題將歸結于如何設計。是否屬於(日本)國産,成本能降低多少則是另外的問題。

  

      記者:光伏發電的成本負擔及輸配電網的擴充也是課題。

  

      中西:政策由FIT(固定價格收購制度)轉向(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市場價格基礎上追加一定額度的)FIP至關重要。並且,還要考慮可用於光伏發電的平地有多少。在並非大額投資而是在個人及建築所有者的屋頂上設置等情況下,如何收集小規模的光伏發電也要好好討論。長距離的高壓輸電線現實中只能由電力公司構建。管理鐵塔及電線的技術及經驗、體制等除了電力公司以外,很難進行投資。如何支撐他們的收益結構及企業間合作是一大課題。

  

      本採訪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小太刀久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