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人感受威脅比中國人敏感
2015/09/03
![]() |
而從歷史看,從甲午戰爭到二戰結束,日本一直在侵略中國,而中國除幾百年前元軍襲來並大敗而歸外(元軍是否算中國的軍隊還有很多史學上的疑問),從來也沒有侵略或佔領過日本。如此説來,是不是中國人更應該感到日本對中國的威脅嗎?為什麼反倒是日本人比中國人更容易感到對方的威脅呢?
筆者認為,除了種種政治、軍事、經濟的原因之外,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和中國比較起來,日本是一個多災的國家。日本列島地處歐亞大陸板塊、北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及菲律賓板塊四個板塊的交界處。4個板塊相互碰撞,使得日本列島逐漸從海中突起。這種地理位置使日本的地震和火山活動十分活躍。世界上每年發生的大小地震中,約有10%都是在日本附近發生。1996年到2005年期間,在世界上發生的芮氏6級以上的地震中,有20%都是發生在日本。除地震、海嘯之外,火山也經常噴發,而中國和日本比較,地震比日本少得多,據國際地震中心對1964—1998年間6級以上地震發生情況進行的不完全統計,日本為245次,中國大陸為182次,中國火山也很少,百年來沒有噴發過,而且中國幅員廣大,土地面積是日本的25倍,因此從相對的空間比例來看,災難更比日本少得多。
|
中國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在2012年發表一篇名為「中日大地震後兩國災害救助管理比較」的文章指出:「中日兩國救災體制中, 報災體系、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築抗震度、民間組織的參與機制和城市規劃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中國救災體制的建設, 既要發揮自身的政治體制優勢, 又要著力借鑒日本救災防災的成功經驗。」(1)
在生理學和心理學等科學中,常用一個詞就是「閾值」,閾值又叫臨界值,是指一個效應能夠産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也就是釋放一個行為反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強度。低於閾值的刺激不能導致行為釋放。在反射活動中,當刺激難以使一種行為釋放時,就是閾值提高了;當刺激很容易使一種行為釋放時,就是閾值下降了。
生活在狹窄而多災多難的島國的日本人,對於危險和威脅的反應的「閾值」,要比生活在幅員遼闊,災難的絕對數值比日本低得多,相對值更低的中國人對危險和威脅反應的「閾值」要低得多,因此他們對危險與威脅的感覺比中國人要敏感得多。這種敏感用在防災、減災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正面意義,但是用在外交上時,有時會産生「過敏性糾紛」。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網站,2012年12月24日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簡歷
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