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釣魚島問題重拾「擱置爭議」了嗎?

2018/05/22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日本首相安倍晉三5月9日與訪日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舉行會談,就為避免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日本自衛隊在東海等區域發生偶發性衝突,啟用防務部門間相互通報的「海空聯絡機制」達成正式協議,該機制6月8日開始運用。這個機制的運用範圍排除了地理概念,也就是説在東海的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水域也適用。中日雙方能夠經過10年的談判終於達成共識,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擱置了釣魚島主權爭議。

 

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2012年,kyodo)

 

  據悉,中日間已經敲定的「海空聯絡機制」的主要內容為:1、兩國防務部門定期舉行局長級、處長級會議,每年舉行一次局長級或副局長級年會及輪流舉辦處長級專業會議,研究這一機制的運用狀況和技術改善等問題。

 

  2、中國海軍、空軍官員和日本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之間設置專用聯絡熱線,以便在雙方處於緊急狀態時防衛部門幹部互相聯絡。

 

  3、確定日本自衛隊和中國軍艦、飛機等一旦相互接近時,直接通信所採取的無線電頻率以及使用英文聯絡的方法等,確認將遵守日本與美國、中國等在海洋偶然相遇時的行動準則(CUES)。

 

  2007年,時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和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就建立「海空聯絡機制」達成共識,兩國從2008年開始了協議,2012年5月15日至16日,第一輪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在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舉行, 雙方一致同意要充分利用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平臺,加強中日間各方面海上問題的對話與交流,管控矛盾,妥善處理有關問題,但同年9月因日本政府將釣魚島「國有化」,協議中斷。

 

  2014年,由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牽線搭橋,該協議重啟,於2014年9月23日至24日,在中國青島市舉行了第二輪磋商,雙方就東海有關問題及海上合作交換了意見,並原則同意重新啟動中日防務部門海上聯絡機制磋商;2015年1月22日,第三輪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在日本橫濱市舉行,就防務部門海空聯絡機制及有關技術性問題進行了協商,達成了一定共識;2015年12月7至8日 ,第四輪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在中國福建省廈門市舉行,就早日啟動海空聯絡機制進行了溝通,同意繼續就此進行協商;2016年9月14至15日,第五輪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在日本廣島舉行,雙方同意加快中日防務部門海空聯絡機制磋商進程,儘早舉行第六輪專家組磋商;2016年12月7至9日,第六輪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就繼續商討建立旨在避免偶發性衝突的「海空聯絡機制」達成共識;2017年6月29至30日,第七輪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在日本福岡舉行,雙方同意儘早啟動防務部門海空聯絡機制,並同意進一步推進防務交流。

 

  但是在談判中,中日圍繞該機制運用範圍是否包括中日都主張擁有主權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周邊領海和領空上存在對立,以日本外務省國際法局為中心,要求明確寫入「領空、領海不屬於對象範圍」的呼聲很高,政府相關人士也指出「主權問題不能讓步」。

 

  另一方面,中方則要求不明文規定該機制的運用範圍,還希望討論釣魚島周邊避免衝突的應有方式。這顯然是意在加強對釣魚島的主權主張,如果釣魚島周邊海域排除在運用對象範圍之外,就等於承認了日本對釣魚島的主權,承認了那是日本的領土,。

 

  2016年12月11日,中國《參考消息》網介紹説:中國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前主任錢利華2016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2012年基本達成了協議,但日本去年又提出運用範圍的問題。把磋商陷入膠著狀態歸咎於日方。如按照上面的報道,日方提出有關應用範圍的問題,是在2015年,在2015年以後,圍繞這個問題的中日談判一直處於膠著狀態。


 

  據2016年10月12日《朝日新聞》 電子版報道:在北京舉行的各國軍隊高官討論安全保障問題的「香山論壇」上,太平洋安全合作理事會(CSCAP)中國委員會的錢利華副會長(少將,即上文提到的錢利華)在2016年10月12日接受記者有關當時正在進行談判的中日「海空聯絡機制」的採訪時指出:在適用範圍方面有許多政治問題,因為釣魚島的歸屬問題沒有解決。

 

  2017年12月5至6日,第八輪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在上海市舉行,在這輪談判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日本外務省2017年12月6日宣佈,和中國討論海洋問題的「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關於避免圍繞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等東海偶發性衝突、在防衛部門間設置「海空聯絡機制」,「為建立並啟動運用(該機制)取得了積極進展」。 據悉,12月5日、6日舉行的「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中,雙方達成妥協,敲定機制內容不涉及地理上的運用範圍。日本媒體紛紛認為之所以能夠解決爭端,是一種「政治性的解決」,也就是擱置了釣魚島的主權爭議。

 

 張石 的其他文章

 

 美國難以幫助日本實現廢除朝鮮

 中短程導彈目標


 日本應該怎樣對應美國的「流氓外交」?

 

 日本大學生一大半不讀書 還要免費嗎?


 「春節」重返日本

 

 日本唱衰韓朝和解不明智

 

 那些急需減肥的日本的鳥們

 

 從安倍給華人拜年盛讚熊貓香香説起

 

 為何中國人的避忌日成日本盛大節日 

 

 日本有識之士驚嘆中國迅速趕超日本

 

  江歌案初審:為何中日媒體溫差如此大?

 

  為什麼日本人對釣魚島關心度下降?

 

                                                  

  更多 >>>>

  2018年4月19至20日,第九輪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在日本仙台舉行。雙方就防務部門海空聯絡機制的建立和儘早啟動取得了進一步進展,同意加快有關準備工作。

 

  經過這長達十年的研判,中日「海空聯絡機制」終於得以啟動,而雙方能夠達到共識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擱置了釣魚島水域的主權爭議,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5月7日於北京主持的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李克強總理將就海空聯絡機制達成協定,以避免海空意外事件。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耿爽回應表示,中日雙方在東海危機管控問題上的目標是一致的。建立海空聯絡機制有助於雙方增進互信,管控分歧,維護東海和平穩定。「當前兩國相關部門正為啟動該機制加快相關準備工作。」

 

  耿爽還指出:我理解這個機制是規定雙方艦船與飛機的聯絡方法,並沒有規定適用的地理範圍。

 

  如果主要針對東海區域的「海空聯絡機制」沒有規定適用的地理範圍,實質上就是在此機制的運用上擱置的釣魚島的主權爭議。

 

  至於中日在釣魚島主權爭議上是否存在過「擱置共識」,中日間存在著不同看法。中國始終認為存在「主權擱置」的共識,而日本方面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日本政府的公開見解是: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根本不存在圍繞釣魚島要解決的領有權問題,中日間沒有「擱置共識」。

 

  1972年,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與中國總理周恩來在進行有關中日關係正常化交涉時,周恩來提出了在釣魚島問題上「擱置爭議」的提議,據有些報道,當時田中角榮表示同意,以後這個問題就成為雙方的「相互理解事項」,但是沒有記錄在文件中。

 

  而對於這個問題,2013年的日經中文網是這樣報道的:「當年9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下午4點前後起舉行了第3次會談。首先提出這個問題的是田中。

 

  ‘貴國如何看待尖閣諸島?對此已有很多人向我提出建議。’

 

  對此,周恩來回答稱:‘這個問題我這次不想談,現在談沒有好處’,‘就因為在那裏海底發現了石油,台灣把它大作文章,現在美國也要作文章,把這個問題搞得很大。’

 

  在日本公佈的外交文件中,兩國領導人針對此問題的談話到此結束。

 

  但是,中國方面則主張有關該問題的對話還沒有結束。而其根據則是張香山的回憶錄。張香山曾作為中國外交部顧問而深入參與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


 

  張香山表示在周恩來表態後,田中接著説:‘確實是這樣。(現在)沒必要在談更多的了。找另外的機會談。’周恩來對此也表示了同意。

 

  也就是説,雙方承諾找‘另外的機會’再次磋商。中國方面認為,這正是推遲問題解決的擱置共識。……

 

  那麼到底事實的真相如何?實際上,日本方面與會者手寫的會談記錄本目前已不知去向。相關人士表示,1988年9月在用打字機重新列印後,會談記錄原本可能已被銷毀。

 

  潦草的會談記錄本很多地方難以辨認。有分析指出,很難説打字員準確打出了原本的全部內容。」

 

  1978年8月,時任中國副總理的鄧小平與日本外務大臣園田直進行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交涉,這一年的8月10日,園田直在北京與鄧小平提及釣魚島問題,據園田直的回憶錄《世界日本愛》一書記載:「……鄧小平説:‘一如既往,擱置它20年、30年嘛。’換句話説就是:日本現在實際上管理著這個島群,維持現狀就可以。他雖然是淡淡地這樣説,我卻忍不住使勁按了一下鄧先生的雙肩説:‘閣下不要再説什麼了’。他雖然還是那副悠悠然的樣子,我卻大鬆了一口氣,整個身體鬆軟了下來,如果不是在眾人面前,我真想對鄧先生説聲‘謝謝’。」(1)

 

  「……現在我國有效地管理著這個島群,日中間也沒將這種現狀當做具體問題,如果我們故意把這個問題拿出來打草驚蛇,結果就是本利全無,一盤皆輸。」(2)

 

  「擱置共識」,在當時的媒體也似乎是一種常識。

 

  比如説《讀賣新聞》在1978年10月26日的朝刊頭版頭條以醒目的大標題「強調尖閣諸島擱置」「交給下一代解決」下報道了鄧小平在日本記者俱樂部舉行的者招待會的內容。《讀賣新聞》的報道指出:「鄧副總理在回答尖閣諸島的問題時,明確了兩國政府在不涉及這一問題,暫時擱置這一點上達成一致,並強調交給後代解決。」

 

  而據日經中文網2013年7月30日報道:「1992年4月7日,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在頭版頭條報道了當時的日本首相宮澤喜一與到日本訪問的中國共産黨總書記江澤民的會談,而標題則是《雙方確認擱置‘尖閣諸島問題’》。從這種報道態度,可以看出日本外務省的資深人士所説的‘擱置的默契’當時在日本國內也廣泛浸透。」

 

  也可以説,中日雙方以往一直在一種默契中以「擱置爭議」為手段,留下很大的模糊空間。

 

  2010年9月7日,中日艦船在釣魚島水域相撞後,當時民主黨政治家前原誠司正任國土交通大臣,他和當時的外務大臣岡田克也一起,一改自民黨政權對釣魚島爭端的靈活立場,堅決主張按日本國內法律處置中國船長詹其雄。

 

  在當年9月17日的日本改造內閣中,前原誠司出任外務大臣,在2010年10月21日召開的眾議院安全保障委員會會議上,前原誠司在答辯時指出:將(釣魚島問題)暫時擱置,擱置十年也不要緊--這是鄧小平單方面的發言,不是與日本方面達成的共識,因此可以得出結論,中國並沒有和日本方面達成「擱置主權爭議」的共識,不存在「擱置爭議」的事實。在當年10月27日的眾議院外務委員會會議上,前原又説:我非常詳細調查了過去的來龍去脈,雙方也沒有所謂「擱置爭議」的默契。

 

  從此民主黨政權在釣魚島問題上,就沒有了模糊空間,也公開否認中日有「擱置共識」。2012年底重新掌權的安倍政權,也延續了民主黨的主張。

 

  但是,就是在執政黨內部,有關此問題的看法也是不同的。2013年1月25日,和自民黨一起執政的公明黨代表山口那津男訪華,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談。在訪華之前的1月21日,山口那津男曾提出;釣魚島問題應該擱置——「留給聰明的後人去解決,是一種賢明的決斷,應該讓這個問題平靜一個階段」。「日中軍用飛機同時接近這個島群,可能招致難以預測的事態」,「雙方取得軍用飛機都不進入該島上空的共識與結論是重要的」。

 

  而首相安倍晉三在2013年1月25日接受《每日新聞》專訪時被問及:「我們想問一下圍繞尖閣諸島的日中摩擦問題。公明黨是所謂的‘擱置論’,而自民黨又是一步不讓,這是戰略上的角色分擔呢?還是聯合政權的破綻呢?」


 

  安倍回答説:「因為是聯合政權,黨不相同,外交政策上的感覺也不同,一般來説,聯合政權的政黨在外交上是互相彌補的,但是在釣魚島問題上,這是我國國有的領土,擱置論不存在這種想法是不變的,沒有外交上交涉的餘地。」(3)

 

  這以後,日本政治家和媒體不斷等爆出新料,猛烈衝擊著日本方面的「沒有擱置共識」説。

 

  2013年6月3日,日本前內閣官房長官野中廣務在北京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雲山舉行會談時透露:有關釣魚島問題,在日中實現邦交正常化後不久,曾聽當時的田中角榮首相説:「雙方已將這一問題擱置起來,就這樣保持風平浪靜吧。」此言一齣引起軒然大波。

 

  對此,日本政府立即進行了反駁,當時的日本外相岸田文雄稱:「到目前為止,完全不存在就擱置爭議達成共識的事實。而且原本就不存在需要擱置的領土問題」。

 

  據日本共同社2014年12月31日報道,英國檔案館2014年12月30日解密了1982年9月日英首腦會談的談話記錄。解密檔案顯示,時任日本首相的鈴木善幸當時在會見到訪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時透露,中日之間釣魚島歸屬問題達成諒解和共識,同意「維持現狀」。

 

  解密檔案顯示,鈴木向柴契爾夫人表示,就釣魚島問題與中共領導人鄧小平直接進行談判後,輕鬆達成了共識,同意「日中兩國政府應基於巨大的共同利益展開合作,將細節上的差異放到一邊」。其結果是雙方「同意不再明確提及(釣魚島)問題而是維持現狀。問題實際上被擱置了。」

 

  首腦會談於1982年9月20日上午在日本首相官邸舉行。有分析認為,該談話記錄根據柴契爾夫人秘書等人的筆記製成。此項解密檔案的發表挑戰日本目前有關釣魚島的主張。

 

  而筆者認為:這次中日「海空聯絡機制」能得以啟用,實際上是通過重拾「擱置共識」而實現的,其實中日間之所以建立和啟用「海空聯絡機制」,其核心問題就是防止在釣魚島海域中日之間的武力衝突,除此之外中日之間幾乎沒有可以引發武裝衝突的熱點地區,如不擱置主權爭議,這個「海空聯絡機制」不可能啟動,就是啟動了,也幾乎沒有意義,而十年談判歷程證明,中日間有關釣魚島問題的解決,不通過「擱置主權」就無法實現,如果不重溫老的「擱置論」,也要建立像啟動 「海空聯絡機制」這樣的新的「擱置論」。

 

  園田直《世界日本愛》,第三政經研究會,1981,328頁。
  同上,184頁。
  2013年1月27日《每日新聞》,第8版。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張石 簡歷: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